"原来如此,高公公放心,本官早已下令,每一文钱都如数发放到了将士家属手中,绝无克扣抚恤之事!"
"是啊是啊,"熊化连忙附和,"济南府的阵亡将士家眷遗孀后续安置问题,全部由下官亲自督办,绝无差错。"
高起潜眯着眼睛,似笑非笑:"有张布政和熊知府这句话,咱家就放心了。不过皇命在身,明日还是要按名册走访几家,也好回去复命。"
"应该的,应该的。"
张秉文连连点头,然后说道:"熊知府,明日你亲自陪同高公公走访,务必让公公看到实情。"
熊化会意,举杯敬酒:"下官遵命!高公公,请满饮此杯!"
宴席持续到深夜,高起潜喝得酩酊大醉,被扶到早已准备好的上房歇息。
离开酒楼后,张秉文收起脸上的笑意,对熊化说道:"按照名册,寻几家遗属,提前安排好,不得有误!"
熊化面用力点头:"下官明日就去……"
“你是不是傻?哪里还等的了明日?”
张秉文皱眉道:"今晚就去,就近找五家……不,十家!每家都要打点好,千万不要给我出什么岔子。"
"下官明白。"熊化擦了擦额头的汗,"这就去办。"
张秉文又叮嘱道:"记住,找那些老实本分的,别找那些爱闹事的。还有,多派几个人盯着,别让他们乱说话。"
熊化连连称是,匆匆离去安排。
清晨,高起潜醒来时,门外早有仆役候着,送上醒酒汤和早点。
用过早膳后,熊化已在门外等候:"高公公,下官已准备好名册,随时可以出发。"
高起潜点点头:"那就走吧。"
马车宽敞舒适,高起潜坐在车内,熊化则骑马随行。
第一户人家在城西的一处宅院,半个时辰就到了,看起来颇为体面。
熊化介绍道:"这家姓赵,丈夫是刘总兵麾下把总,去年在朝鲜作战时阵亡,留下妻子和一双儿女。"
高起潜下了马车,只见一位三十出头的妇人带着两个孩子迎了出来。
妇人衣着整洁,面色红润,看不出生活困顿的样子。
"这位是京师来的高公公,特来查访抚恤发放情况。"
妇人连忙行礼:"民妇赵李氏,见过熊知府,见过高公公!"
高起潜摆摆手:"不必多礼!咱家问你,朝廷发放的抚恤银两,可曾收到?"
"收到了,收到了。"
赵李氏连连点头,说道:"去年腊月就收到了,一共五十两银子。多亏了朝廷恩典,我们母子才能过活。"
"可有人克扣?"
"没有没有,"赵李氏看了熊化一眼,"知府大人亲自送来的,一文不少。"
高起潜转过身:“熊知府这等事都要亲自操持,令人佩服!”
熊化赶忙道:“高公公谬赞,下官身为一任知府,当为百姓做主!”
高起潜淡淡笑了笑,然后又问了几句,赵李氏对答如流,毫无破绽。
接下来走访的四家情况大同小异。有的家里开了小店铺,有的儿子在衙门当差,最不济的也有几亩薄田度日。每家都说收到了全额抚恤,对朝廷感恩戴德。
到了第五家时,已近正午。高起潜擦了擦额头的汗,对熊化说:"已经走访五家了,情况都差不多。咱家看,就不必再走了吧?"
熊化心中暗喜,面上却故作严肃:"高公公,要不再多看几家?"
"不必了。"高起潜摆摆手,"咱家心里有数了,山东官员办事得力,抚恤发放及时,咱家回京后定会如实禀报。"
熊化松了口气:"那高公公辛苦了,不如回城用膳?下官已在府衙备下薄酒。"
高起潜笑道:"那就叨扰了。"
一行人回到济南府,酒席早已备好。
席间,熊化频频敬酒,高起潜来者不拒。
酒至半酣,熊化使了个眼色,仆役捧上一个锦盒。
"高公公远道而来,下官等无以为敬,一点土仪,不成敬意。"
熊化打开锦盒,银光闪闪,里面竟然整整齐齐,全都是十两重的纹银。
高起潜眼睛一亮,假意推辞:"这如何使得?咱家奉皇命出京,岂能……"
"公公客气了。"
熊化将锦盒塞到高起潜手中:"不过是些山东特产,给公公路上解闷罢了。"
高起潜见对方盛意难却,这才勉为其难地说道:"既如此,咱家就却之不恭了。"
接下来的几天,高起潜在济南城中尽情享乐。
张秉文、熊化等人轮流设宴,山珍海味,歌舞升平。
临行前夜,张秉文亲自来到高起潜住处。
"高公公,这几日招待不周,还望海涵。"
张秉文说着,冲着身后招了招手,说道:"这是山东同僚们的一点心意,请公公笑纳。"
高起潜看了一眼,依然是个箱子,只不过,比熊化那口箱子还小了点,顿时有些不悦。
张秉文不慌不忙打开来,突然金光乍现,箱子里是二十锭黄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