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在一旁摩拳擦掌:“陛下,俺也觉得这滑轮组是个宝贝。俺手下那些士兵,要是学会制作和使用,在战场上肯定更有优势,攻城拔寨都不在话下!”
在朱元璋的支持下,徐达挑选了军中几名心灵手巧的士兵,跟随太医院里知晓力学原理的医官,一同研究滑轮组的制作。他们先是拆解了从朱由检时代“借鉴”来的简易模型,又找来城中最好的铁匠与木匠。铁匠负责打造精钢滑轮,木匠则制作木质框架用于固定。一开始,精钢滑轮的边缘不够光滑,绳索在拉动时磨损严重。医官凭借对力学的理解,提出用细沙打磨滑轮边缘,使其变得光滑。经过多次试验,滑轮组的耐用性大大提高。
军队中率先装备了滑轮组,搬运粮草时,原本需要上百人的工作,如今只需二十人就能完成,行军速度大幅提升。攻城战时,滑轮组被用于拉起攻城器械,士兵们能更迅速地将云梯、投石车等安置到位,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永乐位面
紫禁城奉天殿,朱棣来回踱步,看着天幕中滑轮组的神奇效果,突然停下脚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好!这才是我老朱家的好子孙!当年朕下西洋,带回不少新奇玩意儿,可这滑轮组,却是咱大明自己的智慧结晶,厉害!”
郑和满脸激动,双手微微颤抖:“陛下,此乃上天庇佑大明,降下如此利民的发明。这滑轮组若应用到航海中,无论是装卸货物,还是调整船帆,都能轻松许多,船队的航行效率将大大提高。”
解缙兴奋得满脸通红,手在空中挥舞:“妙啊!这滑轮组一旦普及,必将载入史册!陛下,咱得赶紧组织人编写制作和使用手册,让天下人都知晓它的妙处。”
姚广孝微微闭眼,双手合十,缓缓说道:“陛下,这是造福苍生的善举。贫僧虽不懂技艺,但也知道这滑轮组能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愿为传播此事尽一份力。”
郑和亲自牵头,召集了船队中经验丰富的水手和造船工匠,投入到滑轮组的研发中。他们考虑到海上潮湿、盐分高的环境,对滑轮组的材质进行了改良。将普通钢材换成了经过特殊防锈处理的合金钢材,绳索则选用了更加耐腐蚀的椰棕绳。在多次出海试验中,滑轮组出现了绳索与滑轮契合度不佳的问题,导致操作卡顿。工匠们反复调整滑轮的凹槽形状和绳索的粗细,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应用滑轮组后,郑和船队的装卸货物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航行时调整船帆也更加迅速,能够更好地应对海上多变的天气。这使得船队能够到达更远的地方,促进了与更多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大明的威望在海外进一步提升。
宣德位面
御花园里,朱瞻基原本悠闲地赏花,看到天幕里的演示,惊得瞪大了眼睛,好半天才回过神来,感叹道:“这朱由检,太让人佩服了!居然能发明出滑轮组,解决百姓劳作的大难题,不愧是贤君啊!”
杨士奇捋着胡须,不住点头:“陛下,朱由检此举尽显仁君风范。关注百姓疾苦,用智慧减轻他们的负担,实在是我大明之福。当务之急,应尽快派人学习制作技术,在全国推广。”
于谦神色激动,拱手说道:“陛下,这滑轮组的发明,是科技的重大突破。臣建议设立专门的技术培训点,让更多工匠和百姓学会使用,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杨溥在一旁附和:“陛下,我们还可以鼓励工匠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发出更多实用的工具,推动大明的科技进步。”
按照朱瞻基的旨意,工部在京城设立了技术培训点,召集各地工匠前来学习滑轮组制作技术。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普通百姓使用的滑轮组不需要太过复杂和坚固,于是对设计进行了简化,采用价格更为亲民的材料,如竹子和麻绳。在推广过程中,又遇到了百姓对新工具操作不熟练的问题。为此,朝廷安排了专门的技术人员下乡指导,手把手教会百姓如何使用滑轮组。
农业生产中,百姓用滑轮组搬运粮食、灌溉农田,效率大幅提高;建筑工地上,滑轮组被用于吊运建筑材料,原本需要数月才能建成的房屋,如今工期缩短了近一半。随着滑轮组的广泛应用,民间兴起了一股创新热潮,工匠们在滑轮组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各种实用工具,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嘉靖位面
西苑宫殿内,朱厚熜原本闭目养神,听到太监的汇报后,猛地睁开眼睛,脸上露出惊讶与赞赏:“这朱由检,还真有两下子!发明滑轮组,为百姓谋福利,看来他是真用心在治国。”
徐阶微微躬身,神色恭敬:“陛下,这滑轮组对大明的发展意义重大。臣建议选派各地的工匠和官员,前往学习制作和使用方法,回来后在当地推广。”
戚继光一脸敬佩:“好!有了这滑轮组,俺们修建军事设施时,搬运重物就轻松多了。俺得派些士兵去学学,提高工程效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