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面色冷峻,在朝堂上展示着那名受伤工匠染血的绷带:“革新之路,哪有不付出代价的?难道眼睁睁看着漕运日益衰败,百姓继续在苦难中挣扎,才是正确的选择?朕心意已决,舟楫监的研发工作,必须继续,任何人不得阻拦!”】
【研发工作陷入了困境,工匠们的士气也低落到了极点。】
【朱由检再次来到船厂,只见宋应星满脸疲惫地坐在一堆图纸之中,双眼布满血丝,头发乱糟糟的。】
【“宋应星,切莫灰心。”朱由检走上前去,弯腰捡起地上的一张图纸,“想当年,火器刚传入我朝时,众人皆视其为妖物,避之不及。可如今,它却成为了我们抵御外敌的重要利器。这蒸汽之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也一定能够成功。”】
【宋应星听后,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他站起身来,坚定地说道:“陛下放心,微臣定会全力以赴。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可以对锅炉的结构进行改良,增加一个安全阀,以此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同时,叶轮的设计也需要重新调整。”】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整个舟楫监沉浸在紧张而又忙碌的研发氛围中。】
【工匠们日夜赶工,不断试验、改进。】
【终于,一艘长达二十丈的蒸汽漕船建造完成。】
【试航的当天,朱由检早早地来到了现场,岸边也围满了闻讯而来的百姓和官员。】
【随着锅炉中蒸汽不断喷出,巨大的叶轮开始缓缓转动,漕船也随之缓缓向前移动,速度越来越快。】
【老船匠吴大海瞪大了眼睛,忍不住惊呼道:“好家伙!这速度,比风帆船快多了!真是不可思议!”】
【周围的百姓们也纷纷发出阵阵惊叹,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消息传回京城,满朝大臣既惊讶又疑惑。】
【户部尚书毕自严经过一番计算后,上奏道:“陛下,若能将此船推广,漕运效率至少能提高三倍,每年可节省白银数十万两,这对国库而言,可是一大福音啊!”】
【但也有大臣提出担忧,礼部尚书李腾芳说道:“新式船只操作复杂,船员们能否熟练掌握?日后的维护费用又该如何解决?”】
【朱由检果断下令:“先建造一百艘,投入试运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不要畏缩不前。”】
【然而,新式漕船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运河上的纤夫们纷纷聚集起来,进行抗议。】
【他们举着标语,高喊着口号:“这妖船要是普及了,我们都得饿死!还我生路!”】
【与此同时,民间还流传着各种谣言,有人说“蒸汽会破坏龙脉,必将给大明带来灾祸”,这使得百姓们对“水龙骧”充满了恐惧和抵触。】
【为了消除百姓的疑虑,朱由检在扬州举办公开演示活动,并亲自登上“水龙骧”,向众人解释道:“大家请看,这艘船无需纤夫拉纤,不惧风雨阻挡,能够更快地运输粮食和货物。而且,那些纤夫兄弟,都可以通过培训,成为新式船只的船员,收入不仅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
【他又指着锅炉上的安全阀,说道:“我们在设计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安全问题,这绝非什么妖物,而是能够造福百姓的利器!”】
【渐渐地,百姓们的态度开始转变。】
【漕运商人王老板率先试用了“水龙骧”,试用结束后,他满脸喜色地说道:“以前运货到京城,至少要一个月时间,现在半个月就能抵达。这生意啊,以后能做得更大更远了!”】
【纤夫陈三哥也成为了第一批船员,他笑着对周围人说:“刚开始确实害怕,不敢上船。可现在发现,这船稳当得很,工钱还比以前多不少,真是太好了!”】
【随着“水龙骧”在运河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漕运彻底焕然一新。】
【粮食损耗大幅减少,南北货物的流通速度明显加快,商业变得愈发繁荣。】
【船厂周边,铁匠铺、锅炉厂、零件作坊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无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更令人惊喜的是,“水龙骧”所运用的蒸汽技术,开始逐渐应用到其他领域。】
【有人尝试用蒸汽改进矿山的运输设备,有人研究利用蒸汽带动纺织机。】
【朱由检看着各地送来的报告,欣慰地对大臣们说道:“‘水龙骧’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朕要让大明的车船,都如同巨龙一般,在天地间自由驰骋,让百姓们都能过上富足安乐的日子!”】
【站在紫禁城的城墙上,朱由检望着运河上穿梭如飞的“水龙骧”,心中满是感慨。】
【这场漕运的变革,不仅改变了大明的水上交通,更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希望。】
……
洪武位面
朱元璋看着蒸汽漕船的演示,微微点头:“漕运确实该变变了。传令下去,让工部召集老工匠,仔细研究这船的构造,看看咱们能不能造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