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易碎,终究不实用。”传教士汤若望突然开口,“陛下,欧洲有用锡制冰桶的先例,但……”“但锡价昂贵,难以普及!”朱由检接过话头,“传令下去,征集民间巧匠,若有良方,赏银千两!” 】
【三日后,应天府铁匠铺内,一位独眼老者被请入皇宫。】
【“陛下,老奴年轻时在西域见过‘冰釜’。”老者颤巍巍呈上草图,“以双层铜釜盛冰,夹层填硝石,可速降温度。”朱由检皱眉:“硝石易燃易爆,如何控制?”】
【老工匠从怀中掏出个竹筒:“用这竹管引流硝石,再以湿布降温,万无一失!”当第一块人工冰在铜釜中凝结时,乾清宫内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朱由检抚掌大笑:“即刻量产,朕要让这‘冰釜’传遍十三州!” 】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陛下!民间有人用河沟脏水制冰,已致百人腹泻!”锦衣卫指挥使急报。朱由检拍案而起:“传苏青女医正!”】
【苏青连夜入宫,捧着水样分析:“陛下,需在制冰处设立净水井,以明矾沉淀杂质,再煮沸冷却。”她顿了顿,补充道:“臣建议在冰品中加入薄荷叶、绿豆汤等食材,既能解暑,又可掩盖水质异味。”】
【“好!”朱由检抓起朱笔,“传令各地官府开设‘官冰局’,统一制冰售冰,若有私自制售不洁冰品者,严惩不贷!” 】
【冰品推广半月后,新的商机悄然浮现。】
【“林掌柜,这冰酪每日供不应求,可原料牛乳保鲜不过半日!”天工阁后厨,伙计急得直跺脚。林砚之望着融化的冰酪,突然灵光乍现:“将牛乳煮沸浓缩,制成奶砖!食用时再兑冰水……”】
【消息传到皇宫,朱由检召来林砚之:“此奶砖可长期保存,若运往边塞,能解将士暑渴!但口感偏涩,如何改良?”林砚之从袖中掏出一物:“陛下,臣偶然发现,加入岭南进贡的蔗糖,不仅提味,还可防腐!” 】
【冰品的革新很快引发连锁反应。】
【“大人,西域商人愿用汗血宝马换冰釜技术!”“陛下,西洋使团想用自鸣钟换奶砖配方!”奏报如雪片般飞至御前。朱由检把玩着西域进贡的葡萄干,突然笑道:“告诉他们,以物易物可以,但需留下制冰、制糖的工匠。”】
【他转头对林砚之:“朕要你研发‘万国冰酪’——用西域葡萄干、南洋椰浆、江南杨梅,调制出独一无二的大明风味!” 】
【半年后,第一届“京师冰品大会”在午门广场召开。】
【“客官,尝尝这‘银河落九天’!冰块打底,淋上蜂蜜桂花,撒上杏仁碎!”“来来来,冰镇酸梅汤,加了薄荷叶和陈皮,解暑又开胃!”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朱由检微服穿行人群,忽见前方围拢人群。一位盲眼老妪正在售卖“听声辨味冰酪”——每碗冰酪下藏着不同形状的瓷片,敲击声清脆者为上品。】
【“老人家,这创意妙极!”朱由检掏出一锭银子。老妪摸索着推辞:“使不得!多亏陛下的冰釜,让我这瞎老太婆也能谋生……” 】
【夜色渐深,皇宫角楼传来更鼓声。朱由检望着满城灯火,对身旁的苏青道:“你看,一块冰、一碗酪,竟能改变万千人的生活。”】
【苏青望着远处孩童捧着冰碗欢笑,轻声道:“陛下,或许这就是‘仁政’最生动的模样。”】
……
洪武位面
朱元璋把冰釜草图往桌上一铺,手指重重戳着硝石配比处:“徐达,你带几个军器局的匠人,三日内给我试出最稳妥的法子。”徐达立刻抱拳:“末将亲自盯着,若有闪失,提头来见!”
刘伯温慢条斯理地翻开《大明律》,用朱笔圈出私制硝石条目:“制冰虽好,法度不能乱。得加一条,民间私藏过量硝石,杖责八十。”常遇春凑过来看图,挠着脑袋嘟囔:“这玩意儿要是能冻住酒,打仗庆功可痛快了!”
朱元璋听了笑骂:“就知道你惦记酒!传令下去,各卫所先造二十台冰釜,优先给伤兵营用。”他又转头叮嘱李善长:“让钦天监观测暑热走势,提前预备救灾粮草。”
永乐位面
朱棣拿着奶砖反复端详,突然问郑和:“你说,用宝船运这些去西洋,能换多少香料?”郑和展开航海图,指着满剌加港:“陛下,若在中转站设冰库,沿途补给冰品,或许能开辟新商路。”
解缙兴奋地挥着笔:“臣请旨编纂《冰政全书》,把制冰、储冰、用冰的法子都记下来!”姚广孝轻轻转动佛珠:“西洋传教士懂些奇巧之术,不妨让他们也参与研究。”
朱棣敲了敲桌案:“郑和,你负责筹备冰船改造;解缙,找些懂波斯语的译官,把他们的冰窖技术也摸清楚。”他目光扫过众人:“记住,这冰品不只是消暑,更是我大明的新利器。”
宣德位面
朱瞻基捏着一块冰酪,皱着眉问杨士奇:“这东西太甜,吃多了会不会坏牙?”杨士奇捋着胡子思索:“陛下圣虑深远,或许可以让太医院调配些清热解腻的口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