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日,晋封筱老爹为国师、筱欢颜为丞相的圣旨,由小顺子公公亲自送往筱府。
一同送去的,还有官帽、官服及配饰等物。
见小顺子前来,筱家众人赶忙出门接旨。
小顺子展开明皇的圣旨,声如洪钟,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御极以来,求贤若渴,冀得良才辅弼朝堂,共襄盛举。
今有筱家筱文武,才德兼备,智虑深远,对社稷民生多有建言,其忠君爱国之心,朕甚嘉许。
着晋封筱文武为国师,位列朝堂,掌邦国祭祀、教化诸事,望其殚精竭虑,为朕分忧,福泽万民。
又闻筱欢颜机敏聪慧,具治世之才,于政务多有独到见解。
特封其为丞相,总理百官,协理朝政,望其秉持公正,勤勉奉公,使朝纲整肃,天下归心。
赐官服配饰,以彰恩宠。
自即日起,各履其职,勿负朕望。钦此!”
小顺子宣读完圣旨,满脸堆笑,急忙上前贺喜:“恭喜二位大人!往后还得多仰仗二位啦!”
筱欢颜笑意盈盈,动作娴熟地从袖袋里掏出一个荷包 ,递到小顺子手中,荷包里面是早就备好的银票。
“小顺子公公,一路奔波,太辛苦了!”筱欢颜说道。
小顺子嘴角上扬,连连摆手:“哎呦,不敢当,不敢当!”话虽这么说,手上却麻溜地收下了红包。
紧接着,小顺子收起笑容,神色一正,说道:“丞相大人,陛下还有个口谕。”
筱欢颜微微挑眉,好奇问道:“哦?还有什么口谕?”
小顺子模仿着皇帝的口吻,有模有样地说:“陛下说,您如今住的府邸实在太小,寻思着给您换个大些的,才配得上二位如今的身份。让您看看相中了哪座府邸、哪个宅院,只管告诉陛下。”
一家人听闻,彼此对视一眼。
筱老爹率先开口,语气温和:“小顺子公公,麻烦您回去回禀陛下,他这番心意老臣一家心领了。
但我们在这儿住得十分舒心,家里人口也不多。
过几日,春夏秋冬他们也要跟着出国去学习,往后家里人就更少了,实在不必大费周章换宅院,现在住的就挺好。”
小顺子一听,面露难色:“可是,国师大人,这是当初丞相大人封至五品时陛下赏赐的宅院,如今二位高升,这宅子确实配不上您二位的身份了呀!
这可让奴才为难,该怎么回禀陛下呢?”
筱欢颜拍了拍小顺子的肩膀:“小顺子公公,我们明白陛下和太后的好意。
您就按我爹刚才说的回复,陛下会理解的。”
小顺子无奈之下,也只得拱手领命,转身离去。
不过半日,全京城便皆知筱家父女升官这一大事,消息迅速在街头巷尾传开。
百姓们三两成群,议论纷纷。
“筱家父女为国家、为百姓付出诸多心血,这份官位他们担得起,实至名归!”
一位老者捋着胡须,满脸赞叹。
集市上,女人们聚在一处,话语里满是自豪。
其中一人不禁感慨:“真没想到,咱们女子竟也有官至丞相的一天,这可实实在在地给咱们女子扬眉吐气了!
往后啊,咱们女子也能在朝堂之上,施展抱负,干出一番大事业!”
茶馆里,说书先生一拍醒木,绘声绘色地讲起筱欢颜的传奇经历,从初入朝堂崭露头角,到如今成为丞相,引得众人连连称奇。
而关于筱老爹被封国师,精通天文历法、祈福祭祀,百姓们也满是期待,盼着在他们的辅佐下,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筱欢颜一家围坐在家中,听着小厮传回来茶馆说书先生那绘声绘色又颇为夸张的讲述,不禁忍俊不禁。
筱老爹满脸无奈,苦笑着摇头:“我的天呐,我什么时候精通天文历法了?
还说我擅长祈福祭祀,这也太离谱了吧?
该不会以后这些都成我的差事了?哎呀……老臣做不到啊!……” 这番话逗得筱妈妈和小玥儿哈哈大笑。
小玥儿笑弯了眼,连忙安慰道:“姥爷,您别担心。别的国师做这些事,咱们可不做。
咱们就按原来的路子走。
皇帝哥哥给您这个身份,不过是彰显恩宠,哪会真让您去主持祈福这些事儿呀。
您就放宽心,那些事自有钦天监负责。
就算真有需要您出面的时候,也就是露个脸。
您动动嘴,安排底下人去办不就行了。
您又不是没当过领导,指使他们干就完事儿啦!”
筱家几人还没完全消化说书先生的夸张说法,新的圣旨便昭告天下。
圣旨开篇:今有筱氏一族,殚精竭虑,为国家出谋划策,诸多奇思妙想化为利民发明,极大推动盛元国经济发展,使百姓生活显着改善,家家户户衣食无忧。
筱家于国于民,功高至伟,堪称国之栋梁、社稷功臣。
朕又闻民间百姓感恩戴德,家家户户皆为其供奉长生牌位,足见其深得民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