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听到了一些奇怪的传言。”斯大林面无表情地说道。
“奇、奇怪的传言......?”
贝利亚紧张地重复着斯大林的话,声音略微颤抖。他能感觉到自己额头上开始冒出细密的汗珠,心跳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节奏。
“没错。有人说,我的孩子最近和你的家人走得很近......近得有些过头了。”
听到这里,贝利亚的喉结猛地上下滚动,神情绷紧如弦。
如果不是他这一生早已习惯将真实情感深埋心底,善于用冷漠来掩盖内心的波澜壮阔,此时此刻,他的眼珠恐怕会像风中瑟瑟发抖的白杨树叶一样抖个不停。
因为斯大林口中那句话,足以让他从心底生出一股彻骨寒意。
众所周知,贝利亚不仅是斯大林最倚重的心腹,更与斯大林同为格鲁吉亚出身。两家往来本属自然,再加上斯大林的几个孩子中,长子雅科夫在前线浴血奋战,生死未卜,剩下的两个孩子巴西里和斯维特兰娜都还年幼,贝利亚更是主动承担起照看他们的角色。
尤其是斯维特兰娜,这位在未来回忆录中提到无数次的“父亲的掌上明珠”。作为失去母亲的少女,她自小便常被安排与贝利亚之子谢尔戈一同玩耍,以求不至过分孤独。
甚至当初贝利亚对谢尔戈说:
——谢尔戈,要在斯维特兰娜身边多照顾她,让她能依靠你。
——为什么是我?
——斯维特兰娜的母亲早逝,而斯大林同志终日忙于国事,她自然更容易感到孤独。你是哥哥,她又听你的话,照应她并不难。
当然,若有人以为贝利亚这样做是出于怜惜,那可就太天真了。
他有自己的打算,和几世纪前德意志帝国里,靠联姻攫取权势的宰相们如出一辙。若未来谢尔戈与斯维特兰娜真的情愫暗生、甚至结为连理,他贝利亚便可成为斯大林的“亲家”。在苏联的政治版图上,这无异于一枚能压倒安德烈·日丹诺夫(Andrei Aleksandrovich Zhdanov)、格奥尔基·马林科夫(Georgy Maximilianovich Malenkov)等竞争者的重磅筹码。
这是一场漫长的棋局。只是如今战火逼近、苏联国运摇摇欲坠,这些远景反倒失去了半数意义,成了他曾暗暗放下的野心。
“拉夫连季,你照顾我孩子......我很感激。”
然而,斯大林这种对潜在威胁极度敏感的人,即便知道贝利亚的心思已消停大半,这种“过分殷勤”也仍叫他心中不悦。
“但这片苏维埃大地上,有许多双眼睛在看。你的举动,会引来不必要的误解。为了你好,也为了苏联的稳定,你应当收敛一些。”
“当、当然,同志。让您费神了,是我的疏忽。”
这一次,“大清洗之王”并未祭出雷霆,只是轻描淡写地给了个警告。
毕竟无论他的动机如何,贝利亚确实替他打理了孩子们的生活。此刻战事紧迫、内忧外患,他也不可能因为这种事突然砍掉自己最有用的一只手。
所以斯大林给了他体面,也给了他空间。但问题在于——
“苏卡!苏卡!苏卡!”
贝利亚并不将这句话当成简单的提醒。
他不是不懂政治。他跟在斯大林身边这么多年,自然知道今天斯大林不会杀他。然而苏联的权力斗争从不像一张安稳的床。今天幸免于难,明天照样可能因一句流言、一份报告、一次风向变化而被拉走枪决。
他不会忘记自己的前任们,“血腥侏儒”叶若夫、再早一些的雅戈达,哪个不是因为权力太大、锋芒太露,最终倒在了斯大林的意志之下?
下一个,会不会就是他?
贝利亚当然早已学会在斯大林面前低头,可今日这句警告,却像火星落进他心底那座常年未熄的熔炉,每一次跳动都足以令他心惊胆寒。
毕竟,那可是斯大林。
如同“狼来了”的故事,哪怕他说“不打算动你”,也不会有人真正相信。至少在苏联境内,不会有人天真到这份上。
“嗯,既然明白了,就退下吧。多把精力放在德国特务的问题上。”
“是,斯大林同志。我会牢记。”
贝利亚躬身后退,一步一步走出办公室。
“......无论如何,还是需要做些准备。”
他心中那株名为“警惕”的杂草,开始疯狂生长。
而就在数日后,从德国传来的消息,让他的那份不安在震惊之中被猛烈地放的更大。
......
“在那里!他往那边逃了!”
“把那家伙逼进去!”
“呼......呼......!”
四面八方的喊杀声在逼近。理查德·佐尔格在狭窄的巷道间狂奔,胸腔像要炸开般急促起伏。他下意识抚了抚手中仅剩一梭子子弹的手枪,掌心已经被汗水浸透。
不久前,名为“卡罗卢斯行动”的盟军对苏联总攻才刚展开。那这正是导致东线风云骤变、莫斯科防线一度摇摇欲坠的关键行动之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