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制导顾名思义,就是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导方式。
在后世采用这种方式的导弹有很多。
就比如M帝的“哨兵”,就是采用的是惯性制导+GPS制导。
惯性制导就是用导弹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设备,在一路上测量导弹的运动状态、姿势、速度以及大致轨迹飞行,这种制导方式自主性比较强,不依赖于外部,这也就意味着抗干扰的能力比其它制导方式要优秀。
GPS制导则是可以提供精确的位置,这样一来就能大大提高导弹的命中几率,使导弹不偏离目标位置。
除了惯性制导+GPS制导模式外。
在后世,惯性制导+主动雷达制导的模式也很常见,这种模式主要用在反舰导弹上。
在前中期主要依靠惯性制导,用惯性制导保持导弹朝大致目标方向飞行,等到飞行末端,主动雷达制导才会启动,在海面上用雷达搜索目标,然后在进行打击。
还有几种采用的是惯性制导 + 地形匹配制导、惯性制导 + 星光制导、惯性制导 + 红外制导、惯性制导 + 电视制导,以及惯性制导 + 指令制导的模式。
每种双重制导模式侧重点也不同,也有自己的倾向。
像是惯性制导 + 红外制导,就常用于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惯性制导 + 电视制导则是空地导弹以及反坦克导弹。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倾向,也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就拿空空导弹来说。
它的打击目标,都是具有高机动性以及高速度的空中目标,这些目标的发动机都会产生红外辐射,这样一来利用红外制导就能起到一个很好的踪效果。
再者红外制导抗干扰性能很强,这样一来就算敌人使用带电子干扰的设备,红外制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不受干扰。
而后世之所以都开始使用双重制导,甚至是多重制导,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能取长补短。
提高导弹的命中率,抗干扰性等等。
李枭提前拿出来,也是想引导一下未来的发展方向,毕竟这些都是经过后世验证过的。
不过他透露的大多都是2000年代以前的技术。
像是后世现代技术,对于这几个年代来说不能说是科幻,但也差不多,很多技术在这个年代听起来都很梦幻。
随着讨论的继续,越来越的人参与进了飞弹的讨论中。
众人都一致认为,导弹、核弹,现在是研究的重点,卫星、计算机可以稍慢一步。
之所以有个优先级,这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科技人才不足,只能优先发展可以保护国家安全的东西,而导弹、核弹就是最优选,这两样东西在手,就能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也能不受到其它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
不过李枭的那些提议,也给了众人不少思路。
既然已经预料到在将来,敌人会研究出“反飞弹系统”,那么就在设计之初把这一点考虑进去。
“马教授、陈教授,资料上所说的悬停、变轨,你们认为能做到吗?”,众人讨论到飞弹发射方式以及变轨时,任教授问道。
马教授、陈教授两人,都是航空工程方面的专家,在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自动控制与结构弹性等方面都有着研究。
之前对这种发射方式众人就已经有了讨论。
都认为这种发射方式优点有很多,这其一就是增加了灵活性,第二就是可以增加敌人防御的难度,这也是最重要的。
在第一次悬停变轨后,这样就能有效打乱敌方防空反导系统的预测,这是因为反飞弹系统是根据雷达进行跟踪的,可在悬停时,飞弹速度无限接近与零,这与飞行中的飞弹有明显却别。
这样一来就会迷惑敌人的雷达,再者导弹在悬停变轨后,飞弹的轨迹就有了变化,不再是抛物线的形式进行打击,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不确定性,加大了计算出飞弹轨道的难度。
既然这种发射方式可以迷惑敌人,那么之后就要讨论这种技术能不能实现了。
马教授、陈教授两人对视了一眼,陈教授道:“我们认为可以实现,我们可以先在飞弹最底部,安装一个火药发射器,在飞弹发射后,这个火药发射器的推力就会先把飞弹推到空中,
然后在启动发动机,不过这个时候的发动机,还没有全部释放出他的推力,就可以造成悬停的现象,这样一来就有了变轨的时间。
到此我们的飞弹也会让雷达产生误判,这个时候飞弹头顶的两个喷射孔,就可以控制导弹旋转找准方向……。”。一边说陈教授还在最前面的一块移动黑板上,画出了建议图纸,解释着如何让飞弹变轨。
等到陈教授说完,下面的人也是一阵沉思,琢磨着陈教授所说。
这个时候吴教授举了举手道:“陈教授,在飞弹的最上面是飞弹头,里面装的都是火药,如果在飞弹头上增加两个喷射孔,这会不会造成某些意外。”,说着吴教授就给众人讲解了一下,飞弹的大概结构,作为军工专家,对于这些他很清楚,但显然在场的人对于飞弹,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