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教授摇了摇头:“这要看综合性能,不能只看一方面。”。
对此黄教授、马教授两人倒是很赞同,他们知道第三组RDX的占比是93%,威力大些也算正常,不过两人对于这组配方并不看好,虽然威力大,但同样其他方面要差上不少。
他们认为第一组压缩量是21–23mm的那一组最合适。
而杨团长闻言还是有些不解:“炸药威力越大不是越好吗?”。
看到杨团长疑惑,李枭就简单解释了一下。
“小枭那你的意思是说,最合适的是第一组?”,听到李枭的解释,杨院长道。
李枭点了点头道:“这是我目前的看法,不过具体的还要在看后面的机组测试,此外还要依据C4 炸药本身的特性,进行综合的考虑,在作出最终选择。”。
做完了爆炸威力的测试。
在杨团长的指挥下,众人又开始做起了破片杀伤测试,因为没有专业的设备,这个测试也只能按照简单的来。
在测试区,杨团长早就搭建起了一个测试场地。
在测试场地内,竖立起了很多厚木板,这些厚木板以三百六十度的形式,不规则的分布在一个用石灰画出来的点四周。
说是不规则分布,但其实如果仔细看的话,还是能看出一点规律的。
木板摆放的位置远近,四个方向上,一边是按照两米依次递进、一边是三米、一边是四米,一边是五米。
而c4虽然本身不带外壳,不过为了测试,黄教授把一些测试放在了手榴弹的容器里,这样一来C4爆炸后就能测出在形同的量下,C4爆炸的碎片伤害有多远。
一切都准备就绪后,负责测试的战士把就C4放在了测试点的中心,拔掉了引信,随后就快速离开了测试的范围。
随着轰的一声过后,在远处看着这一幕的杨团长,心中就有了一个底,单从刚刚的爆炸威力来看,他感觉用C4做的手榴弹爆炸的威力,比起M帝的手榴弹威力都要大上不少。
爆炸过后,测试员就快速上前检查了起来,吴教授、李枭几人也跟着上前,从爆炸中心开始往外走,一路上看起了被碎片波及到的厚木板。
“破片杀伤威力,可要比其它手榴弹杀伤威力大得多啊。”,一直走到三十米处,看到那个位置的木板上,就很少有被碎片打击出来的痕迹后,杨院长忍不住高兴道。
之前为了有个对比,他们也拿M帝的M67手榴弹做过测试,这款手榴弹里面装有180克的TNT炸药,在爆炸后它的碎片杀伤是10 - 15米,在这个范围内,木板受到的破片击中最厉害。
15 - 20米处虽然也在杀伤范围内,但相比轻了很多。
C4炸药受到严重伤害的半径则是15到20米,20到30米范围内,虽然也有杀伤但就要小的多。
不过这只是杨团长的初步判断,具体的还要看测试的数据。
而此时几名测试员正在收集这些数据,收集这些数据就麻烦多了,因为没有压力传感器,没有办法通过爆炸瞬间的压力变化来进行分析。
只能是通过碎片分布密度、穿透深度和痕迹,来进行逐一分析。
分布密度的分析,收集人员用了网格法,所谓的网格法就是将被碎片波及到的范围,分成若干个小网格,然后再根据网格区域内碎片的数量,来弄出一份分布密度图,之后还要记录不同位置的分布情况,在进行分析。
穿透深度和痕迹的测试,简单来讲,就是测试碎片在木板上的穿透深度,和观察木板被破坏的程度,来进行检查。
整个都是需要耗费时间的,李枭几人也没干等着,刚刚只是做了一号C4的实验,检查完这些,杨团长又开始吩咐人,在其它两个场地进行测试。
等到都测试完毕,就有开始测试起了冲击波的强度,这其实可以和破片杀伤同时测试。
因为两种测试都是要在爆炸中心四周放置物体,只不过一个放置的是厚木板,一个放置的则是铁板以及沙袋。
然后在判断铁板在爆炸中变形扭曲或者是损毁的程度,以及沙袋被冲击位移的情况来作出一个判断。
这个判断就要简单很多,两者的差距多少,这个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之前杨团长他们做过测试,同等情况下手M帝的榴弹,距离爆炸中心八米处, 50千克的沙包被冲击的移动了1 - 2米,而C4手榴弹的冲击要高上不少,达到了3 - 4米,这结果可以说是高上了很多。
铁板测试的话,吴教授在布置的时候,布置了远近中三个不同的位置。
最近的是三米,中间的是6米,最远的是10米的距离,钢板用的是一厘米的厚钢板,结果同样非常出色,三米距离内的钢板,出现了0.5 - 1 厘米的凹坑厘米的凹陷,有的甚至直接产生了撕裂。
6米的距离内,铁板出现了0.3到0.5厘米的好些,有些铁板上出现了一些细小的裂纹,至于10处的铁板就要好的多了,凹陷深度都在0.1厘米以下,几乎味道到不可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