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资大厦的五楼,老黄滔滔不绝地介绍了环湖渔网,当然说了全国知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和坐落两岸上百家成规模的渔网厂。又说到九江承接华东市场,自己以后就是这边的负责人了。
老黄说了半天,经理才轻描淡写地说那以后有机会去你们九江公司看看呗。
欢迎欢迎,老黄立即热情相邀,顺便掏出一本通讯录,让经理留了号码,经理懒洋洋地写下办公室号码,然后写了个龙飞凤舞的“熊”字。
老黄掏出自己的名片,恭恭敬敬的递上去。熊经理接过瞄了眼说来过了,把名片往桌上一扔,正好落在另一张一模一样的名片上面,志平凑上去一看,正是姜姚的。
志平很尴尬的说不出话来,老黄也很意外,却从容地说以后他就负责这片区域了。
熊经理说,没事的,谁负责效果都一样。于是两人下楼。
中午吃盒饭的时候,老黄说瑞昌市场姜姚跑过了,估计效果不理想。然后又说码头镇是人口最多,渔业最丰富的乡镇,他们决定明天去码头镇看看,而且要早一点去,仿佛是避开上班的早高峰,也避开姜姚的名片。
如果价格有优势,就直接把渔网卖到码头镇,这比卖给县物资大厦更有性价比。这种抄了物资大厦底的销售方法,志平是第一次听到,但老黄信心满满。
两人晚上在胖姐回锅肉里加了翻倍的肉片,也开了一瓶“稻花香”酒。酒肉穿肠过,两人喝的晕晕乎乎,什么也不管不问了,爬到楼上倒头就睡。
第二天一大早,志平背了个大包,里面全部是渔网的样品,结网,棕丝和各种目数的网,几乎把所有能卖的产品小样都带过来了。
两人坐在县城到码头镇的中巴车上,看到很多乡下人好奇的听着他们操着外地口音说话,然后小声的说他们是江北人。
乡下人又不清楚这两个人去码头镇做什么,只是上上下下打量着他们,仿佛他们是探子被包围了。
两人到达码头镇时,老黄早已问清楚了菜市场左边就有卖鱼网的店铺。两人赶过去时,果然是个很大的店,老黄随意转了转,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很多鱼药和钓具。
老黄等店里顾客不多的时候,才上前跟老板搭话,递上一支“金圣”香烟。这是本土的王牌香烟,犹如“金皖”在安徽市场那样有面子。老板立马接过烟,脸上笑成一朵花,问需要什么。
老黄就单刀直入,说自己是环湖九江集团公司的负责人,现在开辟市场,他们要下沉到一线,找一些优秀的大店合作。
说完,让志平拿一些小样过来给老板看。老板很诧异,半天才反应过来两个是推销渔网的,他很少看到渔网销售员上门推销产品,他们这些年一直都是在县城物资大厦进货,也有保障。对于送上门的货,除了不敢买,其他什么都好。
俗话说上门难买上门难卖,别说质量,价格,种类了,开店的老板习惯从县城拿货,任凭老黄磨破嘴皮地劝说,老板的意见像大山一样岿然不动。
志平只好收拾样品,背着小包出门,看着十字路口人来人往的。这里是镇上最热闹的菜市场,左边就是长江的支流傍街而过。
老黄见说不通,就跟志平两人在菜市场附近的一个茶馆里喝茶,也商量着下一步该怎么做。
虽然还有另外一家卖渔网的商店,考虑到刚才这家店老板的反应和顾虑,他们想到价格实惠只是跑市场的第二步,相互信任才是业务的第一步。
不想办法突破第一步取得信任,以赊欠铺货的方式进入市场,以后的业务怕是很难进行。
老黄做不了主,两人考虑半天,决定不再这样跑市场。回去把市场反应在销售会议上提出来,看看有什么集思广益的好办法,两人又跑了几家,但收效甚微。
下午两人在路边拦了一辆回县城的中巴车,车子颠颠簸簸开到瑞昌县城南苑广场。此时太阳早早的落山了,早春江城傍晚的空气湿润而微凉,暮色四合的县城像是蒙上一层轻纱,街上人影绰绰,一切都模糊不真实。志平他们今天一大早信心满满的出发,现在又毫无收获的回来,一天的心情像是过山车一般的大起大落。
三
第二天两人起的都很晚,跑不出来业务的时候,只会昏天黑地的蒙头大睡。而那些每周都有新客户的业务,才会让两个人像打了鸡血,仿佛是精力旺盛一刻也停不下来的陀螺。
志平躺在床上,不停的看bp机,除了时间和前两天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号码,啥也没有。自嘲这bp机就当电子表了,自己给王欢的信,告诉了她bp机号,但从来没有出现过0565的电话号码,心中怅然不已。
有时候志平整天忙忙碌碌,反而心情平静,但有了bp机就盼望着有老家发来的呼叫。犹如寄出去的信,就等着回信了,既是甜蜜的幸福,又是焦躁人的不安。
志平看到老黄也醒了,便说昨天的第一家不知道该不该努力一把,或者把另外一家也铺货入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