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来调节人体经络中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孙思邈继续说道,“经络,就像是人体内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气血在其中循环往复,滋养着全身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而穴位,则是这条高速公路上的关键站点,它们掌控着气血的流通与汇聚。只有精准地掌握了经络的走向、分布,以及穴位的位置、特性,才能在施针时准确无误地找到切入点,引导气血的运行,发挥针灸的最大功效。”
他起身,走到医庐墙壁旁,轻轻取下一幅泛黄的经络图,展开铺在石桌上。图上,十二经络如同十二条蜿蜒的巨龙,在人体模型上纵横交错,穴位则如繁星般点缀其上。孙思邈指着经络图,进一步解释道:“你看这经络系统,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沟通了人体上下内外,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条经络都有其专属的气血流注时间,比如寅时(凌晨3 - 5点)是肺经气血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肺经的功能最为活跃,若肺经出现问题,在这个时间段可能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孙思邈的话让我对经络和穴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心中仍有些疑惑,便问道:“师父,可是经络和穴位如此复杂繁多,要如何才能清晰地掌握它们呢?”
孙思邈笑了笑,耐心地解释道:“经络系统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十二正经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一一对应,它们各有其独特的循行路线和生理功能。穴位则分布在这些经络之上,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名称、位置和作用。想要掌握它们,首先要牢记经络的走向和穴位的位置,这需要你反复研读经典医籍,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这些古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详细记载了经络穴位的奥秘。”
他走到书架前,轻轻拿下两本古籍,放在我面前,继续说道:“同时,还要结合人体模型进行实践,用手指去触摸、感受穴位的位置和敏感度。就像你学习《五禽戏》一样,需要不断地练习和体悟。比如,你可以先从自己身上的穴位开始摸索,每天花些时间去按压、感受,久而久之,便能熟悉它们的位置和特性。”
“另外,”孙思邈补充道,“每一条经络和每一个穴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比如,某条经络出现气血阻滞,不仅会影响到其所对应的脏腑功能,还可能波及到与之相连的其他经络和穴位。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整体观念,理解经络穴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心经和小肠经为例,它们互为表里,心经属里,小肠经属表,心经的气血不畅可能会引发小肠的消化功能问题,反之亦然。”
我恍然大悟,心中对即将开始的肺经学习充满了期待,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学习手太阴肺经。”孙思邈伸出手臂,手指沿着手臂内侧轻轻划过,为我示意肺经的走向。“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此经多气多血,与呼吸、气血运行紧密相连,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我听得入神,不禁问道:“师父,为什么肺经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呢?”
孙思邈微笑着解释道:“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外界的邪气,无论是风寒暑湿燥火,大多首先通过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肺经的气血最为旺盛,直接与外界相通,所以首当其冲。当肺经气血充足,功能正常时,就能抵御外邪的入侵;若肺经气血虚弱,外邪就容易乘虚而入,引发各种疾病。比如,在寒冷的冬天,若肺经气血不足,人就容易受到风寒之邪的侵袭,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
接着,孙思邈详细地介绍着肺经上的各个穴位,从起始的中府穴,到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再到末穴少商。他逐一讲解每个穴位的位置、功效、主治病症以及针刺时的注意事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首先是中府穴,它位于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是肺经募穴,也就是肺气汇聚之处。”孙思邈说道,“中府穴对于肺部疾病,像咳嗽、气喘、胸闷,还有胸痛等都有显着疗效。若患者咳嗽频繁,气息不畅,按压中府穴往往能有所缓解。针刺时要注意,进针角度约为向外斜刺0.5 - 0.8寸,因为此处靠近胸腔,避免过深伤及内脏。”
“云门穴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紧挨着中府穴。”孙思邈继续说道,“这个穴位主要能治疗咳嗽、气喘、胸痛,还对肩臂疼痛有一定效果。比如,有的人长期伏案,肩部气血不畅,引发肩痛,刺激云门穴就可能改善症状。针刺时同样要注意角度和深度,一般向外斜刺0.5 - 0.8寸。”
“天府穴,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孙思邈抬起手臂,示意我看他的穴位位置,“它对咳嗽、气喘这些肺部病症有效,还能治疗鼻出血、瘿气等。曾经有个患者,经常莫名鼻出血,我针刺天府穴,配合其他穴位,几次之后鼻出血的症状就减轻了许多。针刺时直刺0.5 - 1寸即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