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根棒,不相同,要说起来各有特点:一根短而柔软,像是佛家的兵器,一根坚硬,犹如藏海的宝物。都有随心变化的功能,这次相遇,正是争夺强者的机会。短软的狼牙棒装饰华丽,坚硬的金箍棒宛如蛟龙。或粗或细,实在值得夸赞,或长或短,都恰到好处。
猴子与妖魔,一同展开激烈战斗,这场战斗绝非虚假。驯猴秉持教诲化作心猿,泼怪竟敢欺天弄出虚假幻象。它们嗔怒愤恨,毫无情意,凶恶残暴,各有模样。那一个当头出手毫不放松,这一个招架丢弃迎面难以推让。喷吐云雾遮蔽阳光,昏暗无光,吐出雾气遮掩山峰。棍棒来来往往,相互迎接,忘却生死,只因三藏。
看他们两个争斗了五十个回合,仍未见输赢。那山门口,鸣锣擂鼓,众妖精呐喊摇旗,助威声震天。而这壁厢,有二十八宿天兵和五方揭谛等众圣,各自扛着兵器,齐声吆喝,将那魔头团团围住。这阵势吓得山门外的群妖不敢再擂鼓,战战兢兢,手软得连锣都敲不响了。
老妖魔公然不惧,一只手挥舞着狼牙棒,招架着众兵的攻击;另一只手则伸向腰间,解下一条旧白布搭包儿,往上一抛。只听“滑”的一声响亮,孙大圣、二十八宿与五方揭谛,竟被这搭包儿一并装了进去,挎在了老妖的肩上,随后他拽步回身,率众小妖欢然得胜而回。
回到洞府,老妖命令小的们取来三五十条麻索,解开搭包,将众人一个一个地捆了起来。这些人被捆得骨软筋麻,皮肤也变得窊皱不堪。捆好之后,小妖们便将他们抬到后边,不分好歹,随意地扔在了地上。
妖王又命人排摆筵席,畅饮美酒,从白天一直喝到傍晚方才散去,各自回到寝处休息,不再提及此事。
却说孙大圣与众神被捆至夜半时分,忽然听到一阵悲泣之声。众人侧耳倾听,发现这哭声竟是三藏发出的。
他哭诉道:“悟空,我
自恨当时不听伊,致令今日受灾危。
金铙之内伤了你,麻绳捆我有谁知。
四众遭逢缘命苦,三千功行尽倾颓。
何由解得迍邅难,坦荡西方去复归!”
悟空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你的话,才导致今日遭受如此大难。金铙之内伤了你,如今我又被麻绳捆绑,这其中的苦楚有谁知啊!我们师徒四人遭遇此劫,皆是命中注定,我这三千功行也尽数毁于一旦。如何才能化解这重重困境,坦荡地前往西方取得真经,再复归东土啊!”
行者听了这话,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怜悯之情,暗道:“那师父虽然没有听从我的劝告,如今遭受这等毒害,但在患难之际,竟然还能想起老孙。趁着这夜深人静妖怪们都睡着了,没有人防备的时候,赶快去解救众人逃离此地吧。”
说时迟那时快,大圣施展了一个遁身法,将身体变小,挣脱开绳索,悄悄地走到唐僧身边,轻声呼唤道:“师父。”唐僧听到熟悉的声音,惊喜地叫起来:“你怎么会在这里?”行者压低声音,将之前发生的事情详细地叙述了一遍。唐僧听罢大喜,说道:“徒弟啊,快点救救我吧!以后的事情,任凭你处理,我再也不会固执己见了!”行者立刻动手,首先解开了唐僧身上的绳索,然后又释放了八戒和沙僧,接着将二十八宿和五方揭谛一一解绑,最后牵着马过来,让他们赶紧先行离开。
方出门,行者却不知行李在何处,只得又回来找寻。亢金龙见状,说道:“你这猴子,真是重物轻人!既然已经救了你师父,还找什么行李?”行者道:“人固然要紧,但衣钵更是要紧。包袱中有通关文牒、锦襕袈裟、紫金钵盂,这些都是佛门至宝,怎能不要!”八戒道:“哥哥,你去找寻吧,我等先去路上等你。”
只见那星众簇拥着唐僧,施展法术,一同施展神通。一阵狂风过后,他们便离开了垣围,奔向大路,下了山坡,在平地处停了下来等候。
大约到了三更时分,孙大圣轻手轻脚地走进里面。只见一层层门户紧闭,他便爬上高楼查看,发现窗户都关着。他想要下去,又担心窗棂会发出声响,不敢轻易推动。于是,他捻着诀,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仙鼠,也就是俗称的蝙蝠。你看他的模样:
头尖还似鼠,眼亮亦如之。
有翅黄昏出,无光白昼居。
藏身穿瓦穴,觅食扑蚊儿。
偏喜晴明月,飞腾最识时。
头尖尖的,像老鼠一样,眼睛明亮如星。他有翅膀,喜欢在黄昏时分出没,在白天则无光可寻。他藏身于瓦穴之中,以捕食蚊虫为生。他尤其喜欢晴朗的明月之夜,因为这时他能够飞得更高、更自由。
他蹑手蹑脚地顺着不封瓦口椽子之下,小心翼翼地钻进屋内。越过一道道门户,来到中间仔细观察。只见那第三重楼窗之下,闪耀着一道明亮的毫光,但这并非是灯烛之光,也不是香火之光,更非飞霞之光或掣电之光。他半飞半跳,靠近光芒处查看,才发现原来是包袱在放光。原来,那妖精将唐僧的袈裟脱下后,并未折叠整齐,而是胡乱塞进包袱内。而那件袈裟乃是佛家宝物,上面镶嵌着如意珠、摩尼珠、红玛瑙、紫珊瑚、舍利子和夜明珠等珍贵物品,因此透露出奇异的光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