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凝心专注于内心的境界,悲悯正统佛法的衰落凋零;栖息思虑于玄妙之门,慨叹深邃经文的错讹谬误。一心想要分条梳理整顿道理,广泛传播前人所听闻的知识;截断虚假延续真实,开启后世学子的求学之路。正因如此,他高高翘起向往净土之心,踏上前往西域寻求佛法的征程。冒着危险远行千里,拄着拐杖独自出征。清晨的积雪纷纷扬扬地飞舞,路途之中迷失方向;傍晚时分惊起的沙尘漫天飞扬,天空之外一片迷蒙。跨越万里山川,拨开如烟云霞奋勇向前迈进;历经百重寒暑,脚踩冰霜雨露追寻先前的踪迹。实在是重视艰辛的劳作而看轻自身的安逸,追求深刻的义理渴望最终能够抵达。周而复始地游历西方天地,整整十四年之久。走遍了奇异的他乡异国,虚心询问探求正宗的佛教教义。在双树环绕的只园和八条河流交汇之处,品味佛法感悟真谛餐风饮露;在鹿野苑和灵鹫山这些圣地,瞻仰奇妙景象仰慕不同寻常之处。承蒙前代圣贤传授至高无上的真言,接受德高望重之人给予的真正教诲。探寻深奥微妙的法门,精心穷尽奥秘的学业。
三乘六律之道,宛如骏马疾驰于心田之上,纵横驰骋,无拘无束;那一藏百箧之文,恰似汹涌澎湃的波涛,从口中滔滔不绝地涌出。自从踏上这漫漫取经之路以来,所经历的国度无边无际,然而所求取的真经数量却是有限的。最终总算获得了大乘要义经文,总计三十五部,共计五千零四十八卷。这些珍贵的经典被翻译并传播到华夏大地,大力弘扬那无上殊胜的功业。如同将慈悲的祥云从遥远的西方引来,又似把佛法的甘霖倾注到东方的边陲之地。如此一来,曾经残缺不全的圣教得以重新完整,那些深陷罪孽之中的苍生也因此能够重获福祉。就好像湿润了烈火燃烧的房屋中的干燥火焰,共同引领着迷失方向的人们走出迷途;又如照亮了浑浊金水中昏暗的波浪,一同帮助众人抵达那幸福的彼岸。由此可知,作恶会因为自身的业障而坠落深渊,行善则能凭借良好的因缘得以飞升。至于升降的关键之处,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所作所为。譬如那生长在高耸山岭之上的桂树,只有当云雾露水降临之时,才能滋润它的花朵使其晶莹欲滴;再如那出自碧绿清波之中的莲花,即使飞扬的尘土漫天飞舞,也无法沾染它那洁净的叶片。并非是莲花天生具有自我清洁的特性,亦非桂树本质原本就坚贞不屈,实在是由于它们所依附的环境高远,所以微小之物难以对其造成牵累;所依靠的条件纯净,故而污浊之类也无法玷污它们。连那没有意识的花卉草木尚且需要借助善良的因素来成就自身的美好,更何况我们身为拥有智慧和认知的人类呢,如果不依靠福泽和善行怎么可能有所成就呢?衷心期望这些真经能够广泛传播开来,与日月光辉一样永远长存、永不磨灭;美好的福气广泛散布,跟天地乾坤一般恒久广大、永世绵延啊!
写罢此文之后,唐太宗李世民随即下令召见那位德高望重的圣僧。此时此刻,这位长老早已恭敬地守候在朝廷大门之外,等待着圣上的传唤并准备向其道谢。一听到宣召之声,他便急忙快步走入宫殿之中,来到御前时,赶忙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俯身伏地的大礼。
唐太宗传话让他登上大殿,并亲自将刚刚撰写完成的文字递给了长老。长老接过这篇文字后,逐字逐句仔细阅览起来。待通读完毕,他再次走下台阶,向唐太宗叩首谢恩,然后启奏说道:“主公您的这篇文辞高雅古朴,其中蕴含的义理和情趣深邃微妙。只是贫僧不知道此篇文章究竟该取个什么样的名目呢?”
唐太宗微笑着回答道:“朕昨夜即兴口述而成,意在表达对御弟您的感激之情,因此取名为‘圣教序’。不知这个名字是否妥当?”长老听闻此言,连忙磕头如捣蒜一般,口中不停地称谢不止。
唐太宗接着谦逊地说道:“朕自愧才能比不上美玉和圭璋,言辞也比不得钟磬金石般优美动听。对于佛教经典之内的奥义,更是未曾有所耳闻。此次随口口述出这样一篇叙述性的文章,实在是粗俗笨拙得很啊!简直就是玷污了这珍贵的金简,如同把毫无价值的瓦砾放置在了珠光宝气的树林之中。每每想到此处,我都不禁躬身自省,深感惭愧和难为情。如此粗陋之作,实在不值得您这般称赞,还烦请您不要太过客气了。”
就在这时,众多官员们纷纷齐声祝贺,对这篇神圣的教义御文表示顶礼膜拜,很快这篇文章就传遍了宫廷内外。唐太宗兴致勃勃地问道:“御弟啊,您可否在这里当场演绎诵读一下真经呢?”长老微微摇头,答道:“主公,若是要演绎真经,必须寻觅一处清净庄严的佛门圣地才行。这座金碧辉煌的宝殿并非适宜诵经之所啊。”唐太宗听后,十分高兴地点点头,表示赞同。紧接着,他转头询问身旁负责驾车的官员:“在咱们长安城中的诸多寺院里,哪一座寺院最为洁净清幽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