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舆风水的先生也是佩服工部官员的气魄,以山为城需要大气运才能镇得住龙脉。
他也发表了见解,王凡听罢说道:“背山面海可有不妥?”
风水堪舆大师恍然大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局,大吉!
王凡带着襄阳文武出城接收囚犯,玄武卫和城管军齐齐出动,四千人马列阵整齐。
等到押解的囚犯到来后王凡吃了一惊,居然有几万人之巨。
等到押解囚犯的军官前来交接,才知道果然有三万多赵钱孙三家的犯人。
看着浩浩荡荡道囚犯大军,王凡是既惊且喜,惊的是囚犯规模的庞大,喜的是建城的人手够了。
交接官员凑到王凡面前讪讪的道:“侯爷,囚犯的粮食不多了,您得尽快准备。”
王凡让管家王福去城中各家卖了粮已解燃眉之急,又让襄阳总兵率军离城十里扎营,截住发配囚徒的退路。
之前的军营留给囚徒,把襄阳的军备库搬空,又找了几百顶帐篷。
押送囚犯的军队主动留下了军帐,一万人的队伍轻装返回,还有王凡送的三万枚银币。
又搭建了一些临时住所,总算把三万人安置下来。
襄阳城分别向四方扩了十里,占的良田无数,房屋无数。
需要时间丈量统计,还有后续赔偿。好在也不会马上动工建城,还有时间。
襄阳周边,最大的地主自然是前襄阳王,当今的皇帝。
其次还有襄阳城里的豪绅,还有就是王凡。先后赐予王凡的田地达三千亩。
于是与扩建区内的农民和地主进行置换,绝大多数都同意了这个要求。
但仍有极少数不愿离开固有的土地,王凡也不急,你不愿意就先放在那。
三万人休息三天,对照花名册点名,两千城管军跟着县府两衙的吏员忙了两天。
三天一过,三万人按照制定好的花名册分成四队,工部官员带领下去了四座城门。
他们的任务是,在原来的护城河外再挖一条河。
原来的护城河宽十丈深两丈,新挖的河宽二十丈深三丈。
挖出的土方回填城中低洼的地区,而位于城北的方向地势平坦,没有可填之处。
于是挖出来的土方便堆在城墙之下,以后用来回填老城区的低洼地带。
而城北的扩建区域也是最早交割完毕的,这里大多都是襄阳王的田庄。
也有极少数其他城中富豪的庄子,王凡出门找他们一谈就搞定了。
王凡在建城之初就把襄阳所有上得了台面的豪绅聚到一起,开了一个会。
首先言明扩建襄阳的目的,和能带来的好处。
又言明建城属于王凡本人出资,却是所有人受益。
第一,城外三万劳工的伙食谁来承包。
第二,东、南、北三面新城的基建谁来承包。
第三,护城河上的桥梁谁来承包。
王凡在四海酒楼现场召开了竞标会,最后每项工程都名花有主,并开始分头行动。
王凡这种把利益分享的行为很受大家的欢迎,以前他们就以王凡马首是瞻,现在王凡晋爵侯爵就更无异议了。
最先动工的是北城,按照工部规划的标准开始建房舍、建店铺、建兵营以及公共集市和花园。
王凡的分包计划是正确的,全靠他自己效率慢不说,配合度肯定不高。
现在这样,好多事不用王凡出面就解决了,现在是大家的事当然大家解决。
挖河的速度有些慢,工部的官员找到王凡,说监工的态度太过和蔼。
王凡便把没事可干的四五百禁军俘虏派去监工,效果立竿见影速度突飞猛进。
半年以后新挖的河贯通,令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是襄阳的城墙不见了。
原来城墙的墙砖变成了护城河的堤坝,变成了连接河两岸的桥墩。
城墙中间的夯土形成了一条土龙,留给建房的人砌墙。
沿着河的两岸建起了一间间店铺,全是十米长八米宽的标准,足足有四千多间。
店铺后方间隔三丈是民居,长宽相同,不过是由平房变成了二层小楼。
全城搞基建导致护城河里的水已经用去大半,河里的鱼都看得清清楚楚。
北城的工程已竣工大半,南城和东城已竣工小半,护城河的水是主要的用水来源。
河上的桥梁已基本竣工,值得一提桥面用了新的技术。
一种叫做水泥的材料被用在了筑桥工程中,里面还添加了钢筋。
新建的桥非常气派,桥宽四丈,长三十三丈。
中间有隔离桩,两侧有护栏。单行车道宽一丈五,人行道宽五尺。
来往车辆必须靠右侧通过,桥梁头均有城管军看管。
抓到违反规定的留下执勤,穿上红马甲,举着小绿旗。
两条河中间一丈宽的土墙已经清理掉了,一条三十丈宽的环形河展现在眼前。
现在已经不能叫护城河了,因为城已经没了。
原来的护城河又向下挖了一丈,让两条河彻底合并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