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
秋高气爽,桂花飘香。
又到了秋围放榜的日子。
早饭没多久,村子外面就传来锣鼓声。
时间流逝,五位族老已经去世四位,只有五族老还在。
不过,他也垂垂老矣,整天眯着眼,坐在院子里,似睡非睡。
但是今天,却难得的打起精神。
“声音越来越近了,是往咱们村过来的吧?”
他转过头,精光闪烁,“宗族今年参加考试的总共有五人,不奢望却都取中,能有一两个已经很不错。”
“说到底,许氏发展的时间太短了,跟那些积攒几十代的家族根本没法比。”
“若非景之,再努力一百年,也不可能有现在的光景!”
“寒门想冲出去,比画本编的故事还要更艰难。”
说着,他环顾四周。
杏花村不断扩张,祭田已有百亩,族学也几经翻新,宽敞又大气。
村里的路全铺了青石,干净整洁,下地干活的人也特别爱惜,在河边洗掉尘土才会回来。
田间地头,巷里小道,到处都能看到幼童的身影。
小家伙们蹦着跳着吵着闹着,活泼的不行,精力旺盛,浑身用不完的牛劲儿。
看到他们,就觉得自己也年轻了。
“应该是。”
许族长用手遮住上方不断往外瞅。
确定报喜的队伍往村里走后,情不自禁翘起嘴角。
“看他们脚程,说话间就能到村口。”
“五叔,您老先歇着。”
“我去村口迎迎这群衙役。”
“别,我跟你一起去。”
报喜的人过来后,按照惯例说几句吉祥话。
“喜鹊枝头叫,好事要来到。”
“一门三举人,恭喜杏花村,恭喜许氏。”
“考上了三个?”
许族长立刻眉开眼笑,“都是谁?排名如何?”
“杏花村许卓文老爷,此次乡试第十三名。”
“杏花村许卓清老爷,此次乡试第七十九名。”
“杏花村许卓晨老爷,此次乡试一百二十名。”
“不错不错不错。”
许族长不停点头。
“继景之之后,村里终于又出了举人,还是三个。”
“通知下去,宰牛烹羊,大摆筵席,所有族人都过来吃席。”
“另外,沈举人、刘举人,以及顾举人那边也记得通知到位。”
“景之在京城不能回来,让他的至交好友来见证许氏小辈的崛起也是一桩美事。”
当天。
沈博文、刘致远、顾海宁应邀出席。
科举漫漫,当初的四人,勤学苦读,不懈努力后,成功在乡试中杀出重围。
三人自知无力继续往上考,安心待在家里怡然自乐。
只有陆宇涛依旧在坚持,然而,能否成功尚未可知。
转眼十年已过,当初稚嫩的少年成家立业,变得成熟。
看到久违的热闹场景,顾海宁发出感慨,“景之中举的场景历历在目,仿若昨日,我记得比现在还要更热闹点。”
“许氏当时没多少钱,许族长却咬着牙拿出所有办席,好酒好菜备着,十里八村有名望的人都请了过来。”
“当时我们跟夫子一桌,他老人家喝酒后,又哭又笑,仿佛癫狂,却毫不在意。”
“口口声声说为我们骄傲。”
“当时年纪小,毫不谦虚应承下来。”
“现在想想,他老人家只是单纯护犊子。”
“景之不吝指教,我才侥幸以孙山的名次取中举人。”
“若是单凭自己,怕是秀才都得考好几次。”
沈博文轻轻颔首,“短短十年,许氏就有这么多后起之秀。”
“要说这些卓字辈的后生没得到景之教导,我是绝对不信的。”
“科举有时候差的既不是资质,也不是勤奋,而是有人指路。”
“我们四人只凭同窗之谊,就能得到这么多优待,许氏族人得到的只会更多。”
“许氏得景之,是许氏之幸。”
事实也确实如此。
树大好乘凉。
时景位置越来越高,对许氏的帮助也越来越大。
许族长感念时景对宗族的帮助,对族人严格约束,绝不拖后腿。
许家的小孩六岁统一进族学,无论男女,读书明理。
十岁后,按照资质再度分配资源。
女孩子学针织女红、管家中馈。
男孩擅长读书的,继续往上考。
不擅长的,要么学一技之长,要么外出闯荡。
三十年后,许氏人口发展到两千余,有良田万亩,铺子百间。
除了景之,入朝当官的共十一人,位置最高的爬到户部员外郎的职位。
其他位置低的,仕途也稳稳当当。
许氏也从小山村整族迁移到了府城,被人尊称为维扬许氏,成为一方望族。
留在杏花村的只剩守村人。
其中,就包括许二、许三一脉。
时光流逝,许二夫妻年老体衰,满身沧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