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杨浩平时和宇文化及有来往,他或许在平时的交往中敏锐地察觉到了宇文化及的心思,在叛乱发生之时,利用这种关系,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计谋,成功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在这混乱而残酷的权力更迭和杀戮中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一系列事件也反映出当时隋朝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人性的复杂以及在乱世之中个人命运的无常。
其实,在宇文化及兵变前,江阳县长张惠绍已隐隐察觉到形势不对,发现宇文化及等人心怀不轨且有谋逆的迹象,面对情况的紧急与严重,他骑上快马迅速赶往裴蕴的府邸,将这一消息告知裴蕴。
江阳县隶属于江都郡,原为广陵,大业初年更名为江阳。
当张惠绍见到裴蕴后,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阻止宇文化及等的恶行,保护皇帝的安全。
于是两人凑在一起商议对策,最终决定假传诏书。这份假诏书旨在征调京城中的士兵,让他们前去捉拿宇文化及及其同党,而后众人将在宫门会合救援皇帝。这一计划可谓是孤注一掷,不成功便成仁,若是成功,便能扭转即将到来的危机局面,若是失败,便是为国捐躯。
计议确定下来之后,他们不敢有丝毫耽搁,马上派人去告知虞世基。
然而虞世基听闻此事后,心中却充满了疑虑,却对告密者的身份表示怀疑,认为其所言不实。
虞世基在朝廷之中,见多了各种阴谋诡计和诬陷之事,对于有人来报告宇文化及谋反这样的大事,他本能地觉得可能并不属实。在他的观念里,没有确凿的证据就轻信这种事情,可能会引发极大的乱子,并且说不定背后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坚决压制了这一消息,不予批准张惠绍和裴蕴利用假诏书救驾的计划。
就在张惠绍和裴蕴等待虞世基回应的短短时间内,江都政变突然就爆发了。一时间,宫廷内外陷入一片混乱,喊杀声震天。
裴蕴见事态如此,不禁叹息道:“我们原本计划拉拢虞世基,借助他的力量,却终究因他而误了大事!”
虞世基得知自己的误判,懊悔不已,要前往宫中救驾,其子虞熙也要舍命陪同。虞世基的族人虞汲虞熙说:“现在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我打算渡过长江,你与你的父亲同去赴死又有何益!”
虞熙听后,心中充满了震惊和愤怒。他坚定地回应道:“在这个时候抛弃父亲,背离君主,这是违背忠义之事。就算是到了别的地方,又哪里有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呢?您的关怀之情我心中感激,但是我既然身为臣子,在这样的时刻应该坚守大义。我已下定决心,绝不退缩。”
虞世基赶到宫中时,立即被叛军控制。
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看到哥哥身处险境,心中悲痛万分。他抱着虞世基痛哭流涕,苦苦哀求宇文化及,希望能代替哥哥赴死。虞世南的情感诚挚而热烈,他觉得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自己有责任保护兄长。然而宇文化及却未被他的请求所打动,无情地拒绝了。之后将二人全部杀害。
在隋朝的官员中,黄门侍郎裴矩最有眼力劲儿,其心思缜密且老于世故。他提前预见到会发生动乱,因此他对待即便是最卑微的仆役也极为仁厚,前文我们讲过,他还提出建议,让骁果军士兵可以在江都娶妻成家,甚至可以纳妾。这看似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在当时却有着特殊的意义。骁果军士兵大多是远离家乡的精锐力量,为他们娶妻,让他们在京城有了家庭的羁绊,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军心,减少他们参与叛乱的冲动。
等到动乱爆发后,这些士兵心中对裴矩确实存在着一种别样的情感。众多叛军口中都传出这样的话 :“裴黄门(对裴矩的尊称)没有什么过错。”
随后,裴矩看到宇文化及后,远远地就毕恭毕敬地拜倒在马前,可谓马首是瞻,他的这个举动让宇文化及觉得他没有威胁,因此得以幸免于难。
另一位在叛乱中幸存下来的是苏威,他是隋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法律家,苏威出生于北周,是西魏度支尚书苏绰之子。他五岁丧父,继承美阳县公的爵位,任郡功曹。苏威主持修订了隋朝的法律《开皇律》,为法制整备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威在朝廷中的名声和地位一直很高,平日里多忙于处理朝廷的各种事务,对于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和阴谋诡计并没有过多地参与,所以在宇文化及等叛乱者眼中,他就像是一个与世无争的边缘人物。
宇文化及因为苏威未曾参与杨广朝政,也赦免了他。
宇文化及政变成功后,百官都前往朝堂道贺。
苏威看到形势已定,为了自身的安危,也前去拜见宇文化及。因为苏威的名声在外,他前去参见宇文化及时,宇文化似乎想借此展示自己的大度与威严,便召集众人出了府门迎接他,对他礼遇有加。
这个时候,按照常理来说,百官都应该到朝堂去表示祝贺宇文化及成功掌权,尽管这是一种扭曲的“祝贺”,装装样子的无奈之举也罢,在这种形势下,去了总比不去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