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看向贾闰甫,诚恳地说道:“贾将军,你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现在任命你为司仓参军,专门负责粮食的管理和发放。希望你能帮我把这件事情办好。”
贾闰甫见李密如此虚心接受自己的建议,心中十分感激,连忙拱手道:“主公放心,末将一定竭尽全力,不负重托。”
有了贾闰甫的精心管理,赈灾发放粮食的工作逐渐正规起来,到处散落粮食的现象也消失不见了。
前文我们介绍过,贾闰甫是历城(今属济南)人。他原本是裴仁基的部下,在裴仁基与瓦岗军对抗期间,贾闰甫劝裴仁基投降李密,并成功促使裴仁基率领部队归顺。李密对贾闰甫非常器重,任命他为元帅府司兵参军,兼直记室事。
不久后,在李密准备叛逃唐朝时,贾闰甫劝他不要这么做,但李密没有听从,最终被杀。贾闰甫因王伯当等人的求情而逃脱,后归顺唐朝,并在唐朝任职,着有《李密传》三卷。
此外,贾闰甫在《隋唐演义》等民间传说中也有出现,被描绘为秦琼的内弟,虽然在正史记载中,贾闰甫在隋唐历史中可能并没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在小说中,他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故事性。
东都洛阳的隋朝军队多次被李密战败,又经历王世充兵变,城内将相之间互相残杀,因此,李密认为东都隋朝势力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锐减,李密目光望向不远处的东都方向,心中暗自思忖:“如今东都这副模样,内部自顾不暇,军队又有心无力,看来我很快便能将这东都收入囊中,成就一番霸业啊。”
想到此处,他的脸上不禁露出了些许得意的神色。于是,李密对属下说道:“我觉得,咱们很快就能平定东都了。”
时光悄然流逝,进入九月,王世充发动兵变已然两个月了。这两个月里,王世充展现出了非凡的权谋手段,已将大权稳稳地揽至自己手中。
掌握了东都大权王世充的做法却和李密的行为截然不同,他慷慨地给将士们发放着丰厚的赏赐,使得这些隋末将士们士气大振。同时,他还督促着手下人加紧修缮和制造各类武器装备,那忙碌的场景仿佛在预示着一场风雨即将来临。
在这一切的背后,王世充和李密一样,也不忘暗中谋划攻取对方的地盘,王世充心中暗暗盘算着何时将其一举夺取。
此时的隋朝军队,正值艰难之时,粮食的匮乏让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而李密的军队也并非高枕无忧,军中缺衣少布的问题亟待解决。
这一日,王世充派遣使者前去请求与李密进行物资交换。使者言辞恳切地说道:“李将军,如今我军粮食尚有余裕,而贵军衣服短缺,何不互通有无,以解燃眉之急?”
李密听闻此言,心中不禁泛起了波澜。他也考虑到这笔交易看似对自己有些诱惑,可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妥。他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若是答应了这笔交易,或许当下能解决衣服的问题,可这王世充向来心思缜密,暗中谋划甚多,若我此时与他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换,会不会露出一些破绽,被他抓住机会呢?可是要是不答应,军中士兵的衣物问题又实在让人头疼。”
李密来回踱步,心中纠结万分。
这时,长史邴元真等人闻风而来。其实此时李密的手下部将们,自翟让被杀死之后,包括邴元真等人也已心怀鬼胎,各有心思,只想着借此机会为自己谋取私利。
邴元真凑到李密身边,讨好地笑道:“将军啊,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您瞧,如今东都的局势对我们如此有利,即便这王世充有些小心思,一时半会儿也翻不出什么风浪。再说,这粮食多了就是仓库里的一堆粮食,衣服可是能直接解决士兵们的实际问题啊。”
另一位长史也在一旁帮腔道:“是啊,将军,邴大人说得没错。咱们现在正是需要巩固势力,扩大优势的时候,可不能因为这些顾虑就错失良机呀。”
李密微微停下脚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犹豫。邴元真见状,又接着说道:“将军,您想想,现在每天都有上百万的东都人望眼欲穿地盼着我们能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如果连衣服都不能解决,那些人还会全心全意地支持我们吗?这份民心,咱们可不能丢啊。”
李密听了他们的话,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点了点头,说道:“罢了,就答应这笔交易吧。不过,大家也要小心行事,不可掉以轻心,密切留意王世充那边的动静。”
于是,李密便命人与王世充商议好了交易的具体事宜。
然而,交易达成后,因李密占据着重要粮仓,能够饱食无忧,此前,每天都有上百个东都的人赶来李密占据的城池投降。那时候的洛阳城中,粮食的供应尚不充足,很多百姓和士兵都挣扎在饥饿的边缘。面对李密给予的希望和援助,他们纷纷欢呼着投入李密的阵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