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当洛阳城中换得了大量粮食辎重,有了稳定的粮食供应之后,投降李密的人却越来越少。李密见到这一情况,眉头紧锁,心中满是懊悔。他喃喃自语道:“唉,我当时怎么就没能看清这背后的利弊呢?只想着解决眼前的困难,却忽略了王世充的谋划,这岂不是正中了他的下怀?”
于是,在懊悔之余,李密当机立断,立刻停止了与东都王世充的交易。
从这次的物资交换事件中,可以看出李密此时的状态较为急功近利。他在面对眼前的利益诱惑时,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和冷静的判断,急于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却没有充分考虑到潜在的风险。同时,身边长史等人的阿谀奉承也对他的判断产生了不良影响,使他陷入了短暂的迷茫和冲动之中。这也提醒着,在复杂的局势面前,领导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王世充虽以布匹换得李密不少粮食,但东都洛阳人数庞大,填饱肚子只是暂时的,并不能彻底解决温饱问题。正在此时,他安排在李密军中的探子来报,称李密击败宇文化及率军返回之后,其麾下精锐之士与良马良驹大多在战场上不幸战死。同时,瓦岗军士兵亦疲惫至极,且因长途跋涉、连续作战,不少人染上疾病,战斗力大幅削弱。
王世充听闻此消息后,便盘算着要趁李密军队这种衰败之态展开进攻,可又忧心己方军队人心不齐,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左思右想,他便心生一计,找来左军卫士张永通配合自己上演了一出蛊惑人心的“神剧”。
左军卫士张永通按照王世充编导的剧情,在东都城中四处谎称自己接连三次在梦中见到了周公。
“周公”指的是周公旦,其是西周初年的杰出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帮助建立了周朝。他制定了礼乐制度,为周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被世人尊为“元圣”,是儒学先驱,其思想和实践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人的心目中,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周公代表着智慧、权威和正义,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因此,王世充利用人们对周公的敬畏和崇拜心理,编造张永通梦到周公的谎言,试图借助周公的神圣形象来增加谎言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王世充则立即进入这个自己编导的剧情,假装对张永通梦到周公之事很好奇,赶忙命人找到张永通前来向自己传达所谓周公的“旨意”。张永通来到朝堂后,面对群臣一本正经的说到:“周公说李密大逆不道,为祸四海,天人生怨,应当由王世充将军率领军队协助其攻打李密。”
此言一出,满城皆知“元圣”周公评价李密不是“好东西”,要求王世充引兵讨伐李密。
不仅如此,王世充还为周公在东都城中专门建立庙宇,每逢出兵之时,必定先到庙中庄重地上香祈拜。同时,他又指使巫师设场做法,大肆宣扬周公想要让仆射王世充即刻讨伐李密,参与讨伐李密的将士将会以此建立功业,如果不立即出兵,士兵都会染上瘟疫死去,命丧黄泉。
因为东都城中的隋军士兵大多是楚人,迷信思想颇为盛行,听闻此等妖言邪语,皆信以为真,纷纷请战。
因地域文化传统因素,古代楚地巫风盛行。楚地主要指的是古代楚国所辖之地,其范围在历史上有所变化。最初楚地主要指的是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
楚地在古代就有着浓厚的巫风传统。从先秦时期开始,楚地的巫术、祭祀等活动就十分活跃。例如,在楚国的宗教信仰中,存在着大量对自然神灵、祖先鬼神的崇拜和祭祀仪式。这种巫风传统在民间广泛流传,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楚人对超自然力量有着较强的敬畏和信仰之心。
楚地的文化传承中,神话传说、鬼神故事丰富多样。这些传说和故事通过口口相传、民间艺术等形式代代流传,不断强化了人们对神秘事物的关注和信仰。比如楚地的神话中有许多关于神灵、精灵的故事,这些故事描绘了超自然力量的神奇和威严,使得楚人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和相信神秘事物。
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隋末唐初,天下大乱,战争频繁。楚地的百姓和士兵也深受战乱之苦,生活充满不确定性。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而迷信思想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他们希望通过祈求神灵的庇佑来获得平安和保护,摆脱战争的苦难。
在当今科学角度来讲,在古代,楚地民众由于缺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解释,他们对许多无法理解的事情往往归因于超自然力量的作用。例如,一些自然灾害、疾病等,人们会认为是神灵的惩罚或鬼神的作祟,从而更加相信迷信的说法。在楚地军队中也不例外,士兵们面临着生死考验时,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来支撑他们。迷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凝聚军心的作用。通过传播一些神秘的说法,如梦到周公指示作战等,能够让士兵们相信自己的行动是得到神灵支持的,从而增强他们的战斗意志和信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