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方法: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每次服用6 - 9克,每日2 - 3次,用温开水送服。
人参麦冬汤
- 组成: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
- 功效与作用:益气养阴,敛汗生脉。适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心悸、气短、汗多、口渴、咽干等症状。常用于治疗中暑、急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心力衰竭等属气阴两虚者。
- 使用方法:将药材洗净,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取汁分2 - 3次温服。
人参败毒散
- 组成:人参10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柴胡12克,前胡12克,川芎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茯苓12克,甘草6克。
- 功效与作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用于治疗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在现代临床中,可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
- 使用方法:将药材加水适量,浸泡后煎煮30 - 40分钟,取汁分2 - 3次温服。
人参鹿茸丸
- 组成:人参10克,鹿茸6克,补骨脂12克,巴戟天12克,当归12克,杜仲12克,牛膝12克,茯苓12克,菟丝子12克,黄芪15克,龙眼肉12克,五味子6克。
- 功效与作用:滋肾生精,益气,补血。适用于肾精不足、气血两亏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心悸气短、须发早白等症状。对于神经衰弱、贫血、性功能减退等属肾精亏虚、气血不足者有一定疗效。
- 使用方法:将药材制成丸剂,每次服用9克,每日2 - 3次,空腹时用淡盐水送服。
人参天麻酒
- 组成:人参15克,天麻15克,枸杞子30克,熟地黄30克,白酒1000毫升。
- 功效与作用: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适用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所致的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症状。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 使用方法:将人参、天麻、枸杞子、熟地黄洗净,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15 - 30天,每日振摇1 - 2次。每次服用15 - 30毫升,每日2 - 3次。
五、食疗配伍与禁忌
(一)食疗配伍
人参鸡汤:人参10克,母鸡1只(约1000克),红枣10枚,枸杞15克。人参大补元气,母鸡温中益气,红枣和枸杞养血安神、滋补肝肾。此汤具有大补气血、滋养肝肾的功效,适合体质虚弱、术后康复、产后调养者食用。制作时,将母鸡处理干净,与人参、红枣、枸杞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炖煮至鸡肉熟烂,加盐调味即可。
人参粥:人参3 - 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人参益气健脾,粳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此粥可用于调理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气短乏力等症状。将人参研成细末,粳米煮粥,粥熟后加入人参末和冰糖,稍煮片刻即可。
人参核桃饮:人参6克,核桃肉15克,蜂蜜适量。人参补肺肾,核桃肉补肾固精、温肺定喘,蜂蜜润燥。适用于肺肾两虚所致的咳嗽气喘、腰膝酸软等症状。将人参切片,与核桃肉一起加水煎煮30分钟,取汁加入蜂蜜调味饮用。
(二)禁忌
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人参。如外感风热、湿热内盛、肝阳上亢等病症,服用人参可能会加重病情,导致“闭门留寇”。
服用人参时不宜同时食用萝卜、绿豆等食物。萝卜具有下气消食的作用,绿豆有解毒功效,可能会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人参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根据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理论,二者合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药效或对身体造成损害。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谨慎使用人参。孕妇服用不当可能会导致胎动不安;哺乳期妇女可能影响乳汁分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人参的滋补作用可能干扰其正常生长,如需使用,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
六、炮制方法及相应剂量和使用
生晒参:将鲜人参洗净,日晒或烘干。生晒参药性平和,以补气生津为主。一般用量为3 - 9克,可用于日常保健、轻症调理,如制作人参茶、人参粥等。可直接切片含服,或加入汤剂中煎煮。
红参:将鲜人参经过蒸制、晾晒或烘干等工序制成。红参药性偏温,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等重症。用量一般为3 - 6克,可用于独参汤等急救方剂,也可制成丸剂、散剂服用。由于其药性温热,使用时需注意患者体质,避免上火。
糖参:将鲜人参经沸水浸烫后,浸糖汁中,再晒干而成。糖参药性相对平和,味甘,具有一定的补气作用,且口感较好。用量一般为6 - 12克,可用于制作药膳,如人参核桃饮等,也可直接嚼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