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世纪末期,贪婪的挪威人将北极圈附近海域中的鲸鱼几乎捕杀殆尽。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在遥远的南极附近海域,竟然生长着数量惊人的鲸鱼。这一重大发现令他们欣喜若狂。于是乎,在 1904 年那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挪威人的脚步踏上了南乔治亚岛,他们在这里建立起了第一个捕鲸站,开启了一场血腥而疯狂的捕杀之旅。
自那以后,从 1904 ~ 1965 年短短六十一年时间里,这些挪威人如同恶魔一般,挥舞着手中锋利的捕鲸叉,无情地屠杀了超过 头鲸鱼!鲜血染红了原本湛蓝的海水,无数鲸鱼的生命在这片冰冷的海域中消逝。
更为糟糕的是,随着消息的传播,其他国家的捕鲸队也闻风而动,纷纷涌入南极海域,加入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之中。一时间,南极海域成了一片死亡之海,主要的大型鲸类种群在人类的疯狂捕杀下迅速崩溃。曾经数量多达二三十万头的南鲸,到了 1966 年时,仅仅只剩下可怜的两三千头,其数量锐减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不仅如此,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海豹同样遭受了近乎灭绝性的捕杀。它们无辜的生命成为了人类贪欲的牺牲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所幸的是,正义最终还是降临了。1965 年,所有的捕鲸站终于被全部关闭,鲸鱼族群得以侥幸逃脱灭顶之灾。虽然它们的数量已经大幅减少,但至少避免了彻底灭绝的命运,也使得海洋生态环境不至于陷入灾难性的后果。然而,这段惨痛的历史却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警示着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鲸鱼肉成为了几乎所有日本人维持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养活岛国人民。然而,对于欧洲人而言,他们捕捉鲸鱼的目的却与日本人有所不同。对他们来说,鲸肉反倒居于次要地位,真正令他们趋之若鹜的乃是鲸油。
鲸油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以被制成高质量的润滑油,用于各类机械设备的运转;也能够加工为人造黄油,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甚至还能制作成肥皂,清洁衣物和身体。而且,鲸油在燃烧时会散发出明亮的光芒,且不会产生恼人的油烟。正因如此,当时的英国伦敦街头,超过半数的路灯都依靠鲸油来点亮夜晚的道路。
于是乎,便有人写下了这么一句充满悲伤的诗词:“伦敦黑夜的街道,闪烁着鲸鱼死亡的眼光”。这句诗形象地描绘出那些在黑暗中闪耀的街灯背后所隐藏的残酷现实——每一盏明灯的亮起,都意味着一头鲸鱼生命的终结。它以一种独特而震撼的方式,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生物造成的巨大影响。
南极的所有海滩呈现出一幅令人心悸的景象:那里不见一粒细沙,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嶙峋的碎石,仿佛是大自然特意铺就的一条通往荒芜与凄凉的道路。当林梓明、Melia 和潘语嫣小心翼翼地踏上这片海滩时,一股难以言喻的阴森气息如潮水般迎面扑来。
抬眼望去,不远处那座岛屿上静静伫立着一艘锈迹斑驳、已然废弃的杀鲸船。它曾经或许是血腥杀戮的工具,但此刻却宛如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废墟,无言地诉说着过去的罪恶。而更让人毛骨悚然的,则是那座触目惊心的杀鲸工厂。尽管已经荒废多时,但从其残存的建筑和设备中,仍能依稀想象到当年这里所发生的惨绝人寰之事。
三人缓缓前行,脚下的碎石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是那些惨遭屠戮的鲸鱼在低声呜咽。当他们终于来到岛屿草地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满地散落着白色巨大的鲸鱼骨!这些骨头有的完整,有的断裂,它们或横陈于地,或堆积如山,构成了一幅极其悲壮荒凉的画面。而那些无忧无虑的海豹、成群结队的企鹅又让这荒岛充满勃勃生机,让人感叹生命的顽强和无常。
望着这满地的鲸鱼骨,悲伤之情如决堤之水一般涌上心头。林梓明紧紧握着拳头,指甲深深地陷入掌心;Melia 则捂住嘴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就连一向坚强的潘语嫣也不禁红了眼圈,喉咙里像是哽住了什么东西,发不出一丝声音。此时此刻,他们多么希望能够仰天长啸,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嚎啕大哭来宣泄心中无尽的悲痛和愤怒啊!然而,面对这片死寂的海滩和那些沉默的鲸鱼骨,他们最终只能默默地伫立着,任由那份沉重的哀伤在心底蔓延开来……
缓缓地蹲下身子,伸出微微颤抖的手,轻柔地抚摸着静静躺在草地上的那根几米长的鲸鱼下颚骨。这根巨大而又沧桑的骨头,似乎还残留着那头鲸鱼生前的气息和故事。
三个年轻人围拢过来,目光紧紧地锁定在这根下颚骨上。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无尽的悲伤与惋惜,泪水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