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环视堂下文武百官,缓缓开口道:
“诸位,如今陛下已知悔悟,愿传位于贤能。你等皆为国家栋梁,当一起见证这一刻。”
他说着,将手中诏书递给黄皓,“黄公公,将诏书呈与陛下。”
黄皓连忙接过,在刘禅面前展开诏书,毕恭毕敬退到一侧。
殿内寂静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刘禅身上。
刘禅缓缓扫视全场,视线最后落在殿门外明媚的天光上。
他嘴角牵动了几下,露出一个说不清是自嘲还是解脱的苦笑。
随即他朗声开口,念出诏书内容:
“朕,刘禅……以先帝之托,守蜀汉江山有年,然德薄才浅,未能兴复汉室,实愧对宗庙先灵。”
“今内有良相辅政,外有四海升平,朕深感欣慰。”
“然鉴于近岁自身怠惰,有损社稷,故自愿退位让贤,以报天下,今特立退位诏书,凡我蜀汉官民,皆当顺天应人,辅佐新主登基。”
每一个字,从刘禅口中吐出都仿佛用尽了他全身的气力。
诏书念毕,他无奈地叹息一声:
“自即日起,朕退居别宫,幽居反省。蜀汉国政……暂由丞相杨仪全权主持。”
这几句话并不在诏书正文,却是他最后的自我辩解与交代。
说完之后,刘禅眼圈泛红,怆然回望高高在上的汉室宗庙神位,终于默然不语。
殿中众臣静默片刻,蓦地一片哗然!
杨仪麾下的大臣们无不骇然震惊,难以置信自己居然亲眼见证了君王退位的场景。
虽然方才杨仪只言片语已透露不少,可他们始终抱着疑惑。
杨丞相真有意让刘禅退位?直到这一刻刘禅亲口宣读诏书,一锤定音,他们才如梦初醒般确认。
孙廉愣了半晌,率先回过神来。
他一脸复杂地望着刘禅佝偻凄凉的背影,又望向台阶下跪满的昔日同僚,心中百味杂陈。
原来刘禅早就暗中聚众,想诛杀他们这些拥护丞相的人!
想想不禁脊背发寒:若非主公料敌机先,他们今日早就尸横宫门了。
许靖亦是后怕不已,小声道:
“陛下……哦,这刘禅竟妄想剔除丞相羽翼,所幸主公先发制人!”
杜微默默点头,心底无比庆幸自己站对了队伍。
反观那些被押跪的乱臣,则一个个垂头丧气,有的心有不甘,更多的是劫后余生般的庆幸。
他们之前听闻杨仪承诺刘禅退位则既往不咎,此刻刘禅已退位,他们的小命想必也算保住了。
刘禅黯然神伤,默默退回御座旁,对黄皓低声道:
“搀我回去吧。”
黄皓眼圈泛红:“陛下……”
刘禅摇摇头,语气怅然:
“自此朕不再是陛下,只是普通人一个。”
说完,他眼神复杂地看了杨仪一眼,哑声道。
“丞相…接下来朝务,就交与你了。”
杨仪注视着这个当朝最后一任蜀汉皇帝,心中并无多少得意,更多的是淡漠。
他微微拱手,算是答应。刘禅挤出一丝苦笑,转身一步一顿地往殿外走去。
黄皓忙上前搀扶,他却一把甩开:
“你走开!都是你害的!”
黄皓张口结舌,不敢再近身,只得跟在其后亦步亦趋退出殿门。
“来人!”
杨仪扬声道。
“将刘禅看押于永安宫,严加防范,非本相手令,不许任何人探视!”
几名亲兵立刻领命,尾随刘禅而去。殿中众官看着刘禅的背影渐行渐远,心情各异。
杨仪缓步回到殿中央,目光扫过四周。他在场间缓缓踱步,一开口,声音宏大在殿顶回响:
“诸位,如今刘禅退位,皇位暂且空悬。但国不可一日无主,我等当早做筹谋。”
话音刚落,孙廉与许靖对视一眼,立刻上前一步,躬身说道:
“丞相所言极是!当今之变,幸赖丞相力挽狂澜,社稷方得安定。我等以为,丞相功高德重,应当顺应天意,登基为帝,以安天下人心!”
此言一出,许靖、杜微等心腹大臣纷纷出班响应:
“不错,国不可一日无主,请丞相即刻继承大统,登基称帝!”
“丞相素来深孚众望,非您莫属啊!”
众人七嘴八舌,情绪十分激动,不少人已经热泪盈眶,似乎只要杨仪点头,他们立刻便拥戴他登基称帝。
杨仪却挥袖沉声喝止:
“诸位不必多言!”
他眉宇间透出一丝不悦,朗声道:
“杨某身为臣子,今日之举不过是保社稷周全。朝廷尚能运转,一时无君无碍。”
“况且刘禅虽退位,然我蜀汉立国宗旨乃匡扶汉室,并非私产。”
“若此刻本相夺位,岂不辜负先帝重托?”
这番话说得义正辞严,殿中群臣面面相觑,一时无言以对。
孙廉不死心,躬身劝谏:
“丞相切莫妄自菲薄!若无您,大厦将倾。如今您大功于国,当顺天承运……”
杨仪抬手止住他的话头,正色道:“我意已决。此刻朝廷一切如常,暂时不需新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