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郊祀乐章之四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肃
笾豆簠簋,黍稷非馨。
懿兹彝器,厥德惟明。
金石匏革,以和以平。
繇此无体,期乎永宁。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肃
生僻字注音
? 笾(biān):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果实、干肉等的竹器。
? 簠簋(fǔ guǐ):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器皿。
? 匏(páo):中国古代八音之一,指笙、竽之类的乐器。
? 繇(yóu):通“由”,从,自。
注释
1. 笾豆簠簋,黍稷非馨:各种祭祀器具摆放整齐,黍稷等祭品的香气并非最重要的。笾、豆、簠、簋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黍稷是祭祀用的谷物。
2. 懿兹彝器,厥德惟明:美好的这些祭器,它们所体现的德行是光明的。懿,美好;彝器,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的通称;厥,其。
3. 金石匏革,以和以平:钟磬、笙竽、鼓等乐器演奏出和谐、平和的音乐。金石匏革是古代乐器的分类,金指钟,石指磬,匏指笙竽,革指鼓。
4. 繇此无体,期乎永宁:通过这些(祭器和音乐),不拘泥于形式,期望国家永远安宁。无体,不执着于具体的形式。
译文
祭祀的笾豆簠簋摆放齐整,黍稷的香气并非关键。
美好的祭器,彰显着光明的德行。
金石匏革各类乐器,演奏出和谐平和之音。
凭借这些不拘泥于形式,期望能带来长久的安宁。
赏析说明
这首诗是梁代郊祀祭天乐章《庆肃》,强调了祭祀的重点不在于祭品的香气和形式,而在于祭器所体现的德行以及音乐的和谐。前两句表明祭品本身并非最重要,中间两句突出祭器象征的美好品德,后两句则说明和谐的音乐也是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表达了通过祭祀追求国家安宁的愿望。全诗语言简洁,通过对祭祀器具和音乐的描写,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体现了古代郊祀重视内在德行和精神追求的特点。
在唐代的文化长河中,郊庙歌辞作为承载着祭祀仪式庄重与神圣的独特文学体裁,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张衮的这首《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肃》,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以精炼而深邃的笔触,勾勒出古代祭祀场景的宏大轮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思想寓意。
诗歌开篇,“笾豆簠簋,黍稷非馨”,短短八字,便将我们带入了庄严肃穆的祭祀现场。笾、豆、簠、簋,这些看似普通的器具,在古代祭祀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是盛装祭品的专用礼器,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而黍稷,作为常见的祭祀供品,本应散发着谷物的香气,可诗人却笔锋一转,强调“黍稷非馨”。这并非是对黍稷本身香气的否定,而是在深刻地揭示一个道理:在祭祀中,祭品本身的物质属性并非关键,真正重要的是祭祀者内心的虔诚与高尚的德行。这种对祭祀本质的深刻洞察,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祭祀仪式精神内核的重视,它超越了物质的表象,直指人心的真诚与善良。
紧接着,“懿兹彝器,厥德惟明”,诗人将目光聚焦于祭祀礼器之上。“懿兹彝器”,一个“懿”字,饱含着赞美与崇敬之情,这些古老的礼器,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们不仅是祭祀仪式的物质载体,更是文化与精神的象征。而“厥德惟明”则进一步升华了礼器的意义,暗示这些礼器所承载的德行是光明正大、无可比拟的。在古代,祭祀是人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礼器作为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它们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要秉持着光明磊落的德行,以敬畏之心面对神灵,面对生活。这两句诗,通过对礼器的描写,深刻地体现了祭祀仪式的庄重和神圣,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祭祀文化的敬畏与传承。
“金石匏革,以和以平”,这两句诗宛如一场盛大的音乐盛宴,将祭祀仪式的氛围推向了高潮。金石匏革,分别指代金属制成的钟镈、石头制成的磬、葫芦制成的笙竽以及皮革制成的鼓等乐器。这些不同材质的乐器,在祭祀现场共同奏响,发出和谐、平和的乐章。音乐在祭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更被认为是沟通人神的桥梁。和谐的音乐象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寓意着万物有序、国泰民安。当这些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在向天地神灵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表达了古人对和谐社会的深刻理解与不懈追求。
最后,“繇此无体,期乎永宁”,诗人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总结了全诗的主旨。“繇此无体”中的“无体”,或作“无疆”,无论哪种解释,都表达了一种无限、永恒的含义。它寓意着通过这场庄重的祭祀仪式,祈求国家的繁荣昌盛能够永无止境,社会的和谐稳定能够长久持续。“期乎永宁”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愿,期望国家能够永远安宁,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两句诗,承载着古代统治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它是整首诗的情感归宿,也是祭祀仪式的最终目的所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