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的《咏白海棠》则展现出端庄矜持、稳重和平的特质。“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含蓄内敛的氛围,以白海棠自比,体现出宝钗对自身品德修养的看重。“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白海棠的淡雅神韵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也暗示了宝钗的处世态度,不张扬、不外露,坚守内心的准则。整首诗含蓄浑厚,符合宝钗稳重端庄的性格特点,也反映出她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追求一种符合传统规范的生活方式。
黛玉在众人写诗时故意与人聊天,迟迟不肯动笔,直到众人都写完,她才提笔一挥而就,创作出两首诗。其中一首“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以独特的视角开篇,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堪称经典,巧妙地将白海棠与梨花、梅花相融合,不仅描绘出白海棠的洁白如雪和淡雅神韵,更赋予其一种独特的灵魂与气质,展现出黛玉的才情与独特的审美。另一首诗同样精彩,“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以奇幻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将白海棠比作月窟仙人的素衣,又似秋闺中哀怨的女子,流露出黛玉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哀怨,也暗示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和悲惨的命运。
宝玉的诗作则妙在总不忘黛玉,如“捧心西子玉为魂”,明显是以林黛玉为白海棠的象征,体现出宝玉对黛玉的深情。他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情感真挚,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美好事物和真挚情感的追求。
众人的《咏白海棠》诗作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白海棠的风姿神韵,也透露出诗作者各自的性格、情感和思想。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才华的展示,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映射。李纨在评判时,将宝钗的诗定为第一,黛玉的诗列为第二。尽管宝玉为黛玉叫不平,但李纨的评判也有其道理。宝钗的诗在格律、意境和思想内涵上,更符合封建传统审美标准,体现出一种端庄稳重、含蓄内敛的风格;而黛玉的诗虽才情出众,情感真挚,但过于锋芒毕露,情感表达较为直接,与传统审美略有差异。此次诗会,不仅让众人的文学才华得以展现,也为后续诗社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大观园中一段难忘的诗意时光。
三、“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情节解读
1.湘云入社与再开诗社的缘由
诗社首次活动结束后,宝玉才想起史湘云还未参与其中。湘云与宝玉自幼感情深厚,且生性豪爽、才情出众,宝玉深知她定会为诗社增添不少乐趣与活力。于是,宝玉迫不及待地向贾母请求接湘云来贾府,好让她加入诗社。起初,因天色已晚,贾母拒绝了宝玉的请求,但经不住宝玉的软磨硬泡,第二天,贾母便派人将湘云接到了贾府。
湘云来到贾府后,听闻众人已结诗社并举办了首次诗会,心中满是遗憾与羡慕。她本就是个活泼好动、热爱热闹的性子,对诗词创作又有着浓厚的兴趣,错过如此有趣的活动,实在让她心有不甘。
在与众人的交谈中,湘云详细了解了诗社的情况,包括诗社的成立过程、成员们的雅号以及首次诗会的精彩细节。越听她越兴奋,内心急切地想要参与其中,与大家一同吟诗作画,展现自己的才情。她觉得诗社的活动充满了趣味和挑战,是她梦寐以求的生活。
同时,湘云的好胜心也被激发出来。她自恃才情不输给众人,错过首次诗会,未能在众人面前一展身手,让她觉得有些失落。她渴望通过再开诗社,证明自己的实力,与姐妹们一较高下。而且,湘云性格豪爽,喜欢与大家欢聚一堂,热热闹闹地交流互动。诗社的氛围让她感到无比亲切和愉悦,她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与大家增进感情,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于是,湘云毫不犹豫地提出要再开一次诗社,她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响应。大家都对湘云的才情充满期待,也乐于继续参与这样充满诗意与乐趣的活动。就这样,在湘云的积极推动下,诗社的第二次活动开始筹备起来,一场新的诗词盛宴即将拉开帷幕。
2.宝钗对湘云的帮助与谋划
面对湘云再开诗社的想法,宝钗深知湘云虽热情积极,但经济上并不宽裕。湘云父母早亡,在叔叔婶婶家生活,每月的月钱有限,要独自承担诗社活动的费用,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若贸然让湘云请客,以她的经济实力,活动可能会办得寒酸,不仅湘云面上无光,也会影响诗社的氛围和众人的兴致。
宝钗出于对湘云的关心以及对诗社活动顺利开展的考虑,决定伸出援手。她首先想到的是解决活动的食材问题,提议让湘云以螃蟹宴作为诗社聚会的由头。螃蟹在当时是时令美食,深受众人喜爱,用螃蟹宴来招待大家,既显得丰盛又应景。于是,宝钗主动提出让自己的哥哥薛蟠弄些螃蟹和吃食来,赞助此次活动。这一举措,既解决了湘云的经济难题,又能让诗社活动有足够的物资支持,得以办得热闹体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