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体通过众多人物的命运和家族的兴衰,展现了时代的悲剧。第七十回中的这些情节和人物,只是整个悲剧画卷的一部分。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无奈和悲哀。这些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引发了我们对封建社会的深刻反思。
六、与前后情节的关联
1.承接前文情节
《红楼梦》第七十回与前文情节紧密相连,多处体现了情节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尤二姐之事在本回得到了后续处理。前文详细描述了尤二姐进入贾府后的悲惨遭遇,她备受王熙凤的折磨,最终吞金自尽。在第七十回中,贾母不许将尤二姐灵柩送往家庙铁槛寺,贾琏只好将她与尤三姐埋在一处。这一情节不仅是对尤二姐悲剧命运的最终交代,也反映出贾府内部的矛盾和规矩的松弛。家庙本是家族尊严和秩序的象征,贾母的决定打破了常规,暗示着家族内部的混乱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为家族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诗社的发展历程也是本回与前文衔接的重要方面。前文提到诗社因贾琏为尤三姐之事忙碌,府中诸事繁杂而中断许久。此次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是诗社活动的延续。诗社的中断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变化和波折,而重建则体现了姐妹们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最初的海棠社到如今的桃花社,诗社的发展见证了大观园中姐妹们的成长和情感变化。
前文对本回人物情感和情节发展也做了铺垫。此前贾府接连发生诸多悲事,尤二姐逝去、柳五儿气病等,让贾宝玉陷入了闲愁胡恨之中,整日情色若痴,言语常乱。这为本回中他读到林黛玉桃花诗时的痴痴呆呆、感动落泪做了情感铺垫。而林黛玉病愈后的寂寞空虚,也与前文她的多愁善感和寄人篱下的处境相呼应,使得她重建诗社的举动更加合理。
《红楼梦》第七十回通过对前文情节的承接和延续,展现了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变迁。
2.开启后续故事
《红楼梦》第七十回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了诸多伏笔,暗示着大观园中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
诗社活动中众人所填的柳絮词,已隐隐预示着人物的离散。林黛玉的《唐多令》充满悲戚,“飘泊亦如人命薄”暗示她命运的飘零,为她最终的泪尽而逝埋下伏笔。探春的“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明确预示了她远嫁他乡的结局。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人物当下的心境,也为后续人物的离散情节做了铺垫。
放风筝活动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风筝的断线和飘远,象征着人物命运的无常和各自的离散。这一情节暗示着大观园中姐妹们的美好时光即将结束,她们将如同风筝一般各奔东西。而这也与后续抄检大观园后众人的悲惨遭遇相呼应,抄检大观园使得贾府内部矛盾激化,姐妹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终走向离散。
此外,本回中贾府对小厮和丫头婚配问题的处理,反映出家族内部管理的混乱和阶层固化。这一情节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已经逐渐积累,为后续抄检大观园这一情节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抄检大观园正是贾府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它揭示了贾府表面繁华下的腐朽和衰败。
在后续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伏笔一一应验。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被逐、司棋撞墙等悲剧接连发生,姐妹们也纷纷离开大观园,各奔前程。《红楼梦》第七十回通过这些巧妙的伏笔,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自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奈。
七、《红楼梦》第七十回的艺术特色
1.情节结构的精巧
《红楼梦》第七十回情节结构安排精巧,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线索交织巧妙,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情节的起,以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为开端。此前诗社因府中琐事中断,而此时林黛玉病愈,在仲春桃花纷飞的氛围下,内心的寂寞和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促使她重建诗社,为故事拉开了新的序幕,也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与诗意的氛围。
承的部分,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史湘云看到柳絮飞舞,灵感突发填下《如梦令》,黛玉顺势邀请众人共填柳絮词,姐妹们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创作。这一情节承接了诗社重建,进一步推动了诗社活动的发展,展现了姐妹们的才情和融洽的关系,使情节逐渐丰富起来。
转则体现在众人对诗词的评价和放风筝活动上。众人对林黛玉的《唐多令》认为太作悲,对宝琴的词觉得过于丧败,而对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赞赏有加。这种不同的评价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和心境差异。随后的放风筝活动,看似轻松愉悦,实则象征着人物命运的无常和离散,情节由此发生转折,从诗意的创作转向对命运的暗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