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填的《如梦令》“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流露出她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从她的判词“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可知,她未来的婚姻生活或许短暂美满,之后便陷入悲苦。这首词象征着她对那段可能存在的美满生活的留恋,暗示着她的命运也充满了波折。
宝琴填的词“江南江北一般同”,透露出一种败丧之感。尽管她外表出众、生活优渥,但也无法逃脱悲剧命运,象征着她的幸福只是短暂的,最终也会陷入困境。
其他人物的命运也在一些细节中有所暗示。贾宝玉在本回中虽积极参与诗社活动,但内心深处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担忧。他深知大观园中的美好时光不会长久,姐妹们的命运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暗示着他最终会经历家族的兴衰和爱情的悲剧,走向人生的低谷。
《红楼梦》第七十回通过诗词和情节,对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了细致的预示,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这些预示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悲剧色彩,让读者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奈。
2.家族兴衰的隐喻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情节和诗词里巧妙地隐藏着对贾家等家族兴衰的隐喻,这些隐喻如同细密的丝线,编织出家族命运的脉络。
从情节方面来看,尤二姐之事的后续处理暗示着家族内部的混乱与衰败。贾母不许将尤二姐灵柩送往家庙铁槛寺,贾琏只好将她与尤三姐埋在一处。这一事件反映出家族规矩的松弛和管理的无序。家庙本是家族尊严和秩序的象征,贾母的决定打破了常规,显示出家族内部的矛盾和混乱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同时,处理到了婚配年龄的小厮和丫头,也客观地反映出那个社会大贵族家庭依然保留的奴隶制度。龙生龙、凤生凤,奴才只能生奴才,这种阶层固化的现象暗示着家族的封闭和缺乏活力,如同死水一般,难以长久繁荣。
诗词中也蕴含着对家族兴衰的隐喻。众人所填的柳絮词,表面上是对柳絮的描写,实则暗示着家族的命运。柳絮的漂泊无依、随风飘散,象征着家族的命运难以掌控,如同柳絮一般在时代的风中飘摇。林黛玉的《唐多令》中“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不仅是她个人命运的写照,也影射出家族的衰落。家族中的成员如同这柳絮,看似繁华一时,实则命运脆弱,无法抵御外界的风雨。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虽然展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但也暗示着家族需要借助外力来维持繁荣,一旦失去这股“好风”,家族的命运将岌岌可危。
放风筝的活动同样具有隐喻意义。风筝在空中飘荡,最终各奔东西,象征着家族成员的离散。大观园中众人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掩盖不了繁华背后的凄凉。这一活动暗示着家族的美好时光即将结束,成员们将面临各自不同的命运,家族的凝聚力也将逐渐消散。
在全书中,家族兴衰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第七十回中的这些隐喻只是冰山一角,它们与前文和后文相互呼应,共同展现了贾家等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这些隐喻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内涵,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社会家族制度的腐朽和无奈。
3.时代悲剧的映射
《红楼梦》第七十回深刻映射出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悲剧,这些问题在女性命运、家族制度和社会阶层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女性命运来看,本回中的女性尽管才华横溢,却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林黛玉才情出众,所作桃花诗和柳絮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但她寄人篱下,爱情充满不确定性,如同断线风筝般命运飘零。她的悲剧命运反映出封建社会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没有自主选择权,只能任由命运摆布。薛宝钗虽有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试图借助家族力量实现目标,但她的婚姻可能是家族利益的结合,即便获得一定地位,也可能失去自我。史湘云性格爽朗乐观,却也担忧青春易逝,未来婚姻生活或许短暂美满后便陷入悲苦。这些女性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她们的才华和情感被压抑,无法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家族制度方面,贾家作为大贵族家庭,看似繁华,实则内部矛盾重重。尤二姐之事的处理显示出家族规矩的松弛和管理的无序,贾母不许将尤二姐灵柩送往家庙铁槛寺,打破了家族常规,反映出家族内部的混乱已到一定程度。处理婚配年龄的小厮和丫头,体现出阶层固化的奴隶制度,奴才只能生奴才,家族缺乏活力和创新,难以长久繁荣。这种家族制度的腐朽导致家族逐渐走向衰败,成员们的命运也随之受到影响。
社会阶层上,本回也有所体现。大观园中的姐妹们生活优渥,享受着贵族的待遇,但她们依然无法摆脱封建社会的枷锁。而那些小厮、丫头们则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的命运完全由主人掌控,没有任何自由和尊严。这种阶层的巨大差距,反映出封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