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显着特征。薛家作为金陵四大家族之一,拥有雄厚的财富和强大的势力。他们能够轻松地拿出几千两银子来贿赂知县,为薛蟠的案件翻案。而张三的家庭则十分贫困,他为了生计只能在店里做当槽儿。这种贫富差距的巨大悬殊,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激化。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通过具体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礼教对人物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官场腐败、贫富差距等现实状况,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3.命运暗示与隐喻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存在着诸多命运暗示与隐喻,这些细节宛如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密码,与人物命运和全书主题紧密相连。
黛玉看到并蒂兰花后的感慨,便是一处深刻的命运暗示。她望着兰花,想到“草木当春,花鲜叶茂,想我年纪尚小,便像三秋蒲柳。若是果能随愿,或者渐渐的好来,不然,只恐似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摧雨送”,不禁滴下泪来。兰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美好和吉祥,而并蒂兰花更是寓意着美好成双。然而,在黛玉眼中,这并蒂兰花却引发了她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她将自己比作三秋蒲柳,暗示着自己虽青春年少,却如秋日的蒲柳般柔弱、易逝。她渴望命运能如自己所愿,与宝玉的爱情能有美好的结局,但又深知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这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同花柳残春,难以承受风雨的摧残。这一感慨,暗示了黛玉最终悲惨的命运,她的爱情将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破灭,她的生命也将如残花败柳般凋零。
薛蟠命案的处理过程也隐喻着薛家乃至整个贾府的命运走向。薛蟠因一时冲动打死当槽儿张三,本应受到法律的严惩,但薛家凭借金钱和权势买通官府,将死罪改为误伤人命。这一情节看似薛家成功化解了危机,但实际上却埋下了更深的隐患。它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权贵阶层可以无视法律,为所欲为。薛家的这种行为,是其家族衰败的一个缩影。在表面的繁华背后,家族内部已经腐朽不堪,他们的骄奢淫逸和违法乱纪终将导致家族的覆灭。同时,这也暗示了贾府的命运,贾府与薛家同属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薛家的衰败预示着贾府也将在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自身的堕落中走向灭亡。
此外,宝玉对琴谱的好奇和与黛玉的交流,也隐喻着他们之间爱情的纯真和脆弱。琴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知音和爱情,宝玉为了接近黛玉而对琴谱产生兴趣,他们在交流琴谱的过程中,情感也在悄然升温。然而,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下,如同琴音般脆弱,随时可能被外界的因素所破坏。这与全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主题相呼应,暗示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最终将以悲剧收场。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的命运暗示与隐喻,如同一条条无形的线索,贯穿于人物的命运和全书的主题之中,为读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五、与前后情节的关联
1.与前文情节的承接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情节与前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文的诸多情节为薛蟠命案和黛玉解琴书情节做了巧妙的铺垫。
薛蟠之前的行为为此次命案埋下了伏笔。早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薛蟠为了争夺英莲,纵容豪奴打死冯渊,事后竟如同没事人一般,依旧逍遥自在。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他骄横跋扈、目无法纪的性格特点。他倚仗着家中的财富和权势,为所欲为,不把他人的生命放在眼里。这种性格在此次命案中再次体现,他因当槽儿多看了蒋玉菡几眼便心生怒气,次日又因换酒之事与当槽儿发生冲突,最终用碗砸破对方脑袋致人死亡。可以说,薛蟠一贯的鲁莽冲动和骄横跋扈是导致此次命案的直接原因,前文对他性格的刻画为这一情节的发展做了合理的铺垫。
贾府的背景也对本回情节产生了重要影响。贾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与薛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家族背景使得薛家在面对薛蟠命案时,首先想到的是借助贾府的势力来解决问题。薛姨妈急忙赶到贾府,向贾政、王熙凤等人求助,希望他们能出面疏通关系。而贾政、王熙凤等人也因为家族的利益和情面,答应帮忙。这一系列情节都建立在贾府与薛家的家族关系之上,前文对贾府家族背景和家族关系的描写,为薛家在命案中的应对方式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此外,前文对宝玉和黛玉情感的描写,也为黛玉解琴书情节做了铺垫。宝玉和黛玉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前文多次描写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如共读西厢等情节,展现了他们纯真的爱情。在本回中,宝玉听闻薛蟠之事后,想起红汗巾,赶忙来到潇湘馆,看到黛玉在看琴谱,便好奇地询问。他对琴谱的好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黛玉所喜爱的事物,他希望通过了解琴谱,能更接近黛玉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上的铺垫,使得宝玉与黛玉关于琴谱的交流情节更加自然和合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