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情节与前文紧密相连,前文的情节为薛蟠命案和黛玉解琴书情节做了充分的铺垫,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合理。
2.对后文情节的铺垫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情节犹如多米诺骨牌的起始一推,对后文情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着故事的车轮滚滚向前。
薛蟠案件虽在本回以“误伤”定案,但这只是暂时的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薛家为翻案花费了大量钱财,这无疑加重了家族的经济负担,为薛家日后的衰败埋下了伏笔。而且,这种公然贿赂官员、篡改案件的行为,一旦被曝光,必将引发轩然大波。薛蟠依旧是个鲁莽冲动之人,他在此次事件中并未真正吸取教训,日后很可能再次惹出祸端,进一步加剧薛家的危机。同时,知县受私贿翻案的行为也可能成为他人要挟的把柄,引发官场的连锁反应,波及薛家乃至与之关联的贾府等家族,加速四大家族的衰落。
宝玉和黛玉在本回中关于琴谱的交流,使他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宝玉对琴谱的好奇源于对黛玉的喜爱,而黛玉借琴理传达出的对知音的渴望,也暗示了她对宝玉的深情。这种情感的加深为后文他们之间更加细腻、复杂的感情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下,面临着诸多阻碍。贾府的家族利益、长辈的意愿等因素,都可能成为他们感情道路上的绊脚石。他们的爱情很可能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经历更多的波折和考验,最终走向悲剧结局。
此外,本回中提到有贵妃薨了,消息未最终确认,这一情节也为后文的发展留下了悬念。如果薨逝的是贾元春,那么贾府将失去重要的靠山,家族的命运也将急转直下。这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经济困境等,进一步推动故事的发展。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情节通过薛蟠案件、宝黛感情以及贵妃薨逝等线索,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巧妙的铺垫,使故事更加连贯、紧凑,也让读者对后续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六、艺术特色分析
1.叙事手法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在叙事手法上独具匠心,作者通过精妙的情节安排和节奏把握,成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展现出故事强大的张力。
在情节安排方面,作者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一条线围绕薛蟠命案展开,另一条线则聚焦于宝玉与黛玉解琴书的情节。这两条线看似独立,实则相互映衬,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薛蟠命案情节紧张刺激,充满了戏剧性。从薛蟠因琐事打死当槽儿张三,到薛家四处奔走打点关系,再到知县受私贿翻案,每一个环节都扣人心弦。读者会随着薛家的命运起伏而揪心,关注着案件的最终走向。而宝玉与黛玉解琴书的情节则舒缓雅致,充满了诗意和温情。宝玉对琴谱的好奇,黛玉对琴理的讲解,两人之间的互动温馨而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纯真的感情。这两条线一紧一松,相互交织,使故事既富有紧张感,又不乏舒缓的节奏,避免了读者产生阅读疲劳。
在节奏把握上,作者可谓是张弛有度。薛蟠命案情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命案发生后,县衙迅速将薛蟠捉拿归案,薛家也立刻陷入了慌乱之中。薛姨妈四处奔走,寻求解决办法,每一个步骤都刻不容缓。这种紧凑的节奏让读者感受到了薛家面临的巨大压力,也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而在宝玉与黛玉解琴书的情节中,节奏则相对舒缓。两人在潇湘馆中悠闲地交流琴谱,黛玉娓娓道来,宝玉听得入神,整个场景充满了宁静和美好。这种舒缓的节奏与薛蟠命案的紧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紧张的阅读氛围中得到了片刻的放松。
作者还善于通过设置悬念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薛蟠命案中,知县是否会受私贿翻案,案件最终的判决结果如何,这些悬念都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后续的发展。而在宝玉与黛玉解琴书的情节中,黛玉对知音的渴望,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将如何发展,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这些悬念的设置,使故事充满了吸引力,让读者欲罢不能。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握和悬念的设置,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展现出了故事强大的张力,让读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之中。
2.语言风格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语言风格独具魅力,典雅、细腻且富有韵味,作者凭借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精准地表达了情感并深刻地传达了主题。
典雅是本回语言的显着特点。在黛玉解琴书情节中,黛玉讲解琴理时的语言尽显典雅风范。她提到“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这番话语引经据典,用词考究,将琴文化的内涵和抚琴的要求阐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出一种高雅的氛围,也凸显了黛玉才情出众、气质高雅的形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