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在听黛玉弹琴后,无精打采地回到怡红院,他的这种情绪变化也可能是后续情节的伏笔。宝玉对黛玉的情感深厚,黛玉琴音中的哀愁让他感同身受。他的无精打采或许预示着他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为黛玉的命运担忧和痛苦,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将面临更多的考验。
此外,探春、湘云等人探望黛玉时的交谈,虽然看似平常,但也可能隐藏着一些暗示。她们提及的往昔海棠结社的欢乐时光,与当下黛玉的悲戚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贾府的繁华正在逐渐消逝,众人的命运也将发生改变。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都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悲剧氛围。
3.对话艺术
(17)烘托烘托人物
本回中的对话精妙绝伦,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烘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妙玉和宝玉的对话为例,当他们听到黛玉的琴声,宝玉想要进去看看,妙玉拦住他说:“自古只有听琴的,从来没有看琴的。”短短一句话,便凸显出妙玉的高雅和脱俗。她遵循着传统的雅趣和规矩,不屑于世俗的随意和鲁莽,展现出她对精神世界纯粹性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她内心深处对琴音所传达情感的尊重,不愿以一种世俗的方式去破坏这份意境。
而宝玉的回应则体现出他的率真和对黛玉的关心。他虽被妙玉拦住,但心中对黛玉的牵挂溢于言表,这表明他对黛玉的感情真挚而热烈,不被世俗规矩所束缚。
再看黛玉与姐妹们的对话,当探春、湘云等人探望她时,黛玉虽强颜欢笑,但言语间仍带着淡淡的哀愁。她与姐妹们的交流,展现出她敏感细腻、多愁善感的性格。她在回应姐妹们的话语中,既有着对往昔欢乐时光的怀念,又有着对当下处境的无奈,将她内心的痛苦和孤独展现得淋漓尽致。
宝钗书信中的话语,虽未直接对话,但也侧面烘托出她的聪慧和体贴。她在信中倾诉自己的遭遇,又安慰黛玉,体现出她心思缜密、善解人意的一面,同时也展现出她在复杂环境中善于维护人际关系的能力。
(18)推动情节发展
对话在本回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生动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黛玉与宝钗家女人的对话,引出了宝钗的书信,进而引发了黛玉的伤感,为后续她触景生情、抚琴悲叹做了铺垫。这一对话体现了黛玉与宝钗之间微妙的姐妹情谊,也反映出黛玉敏感的内心世界。
探春、湘云等人与黛玉的对话,不仅营造出一种短暂的热闹氛围,更通过回忆往昔海棠结社的欢乐,与黛玉当下的悲戚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黛玉的哀愁,同时也暗示了贾府繁华不再的趋势。这一对话展现了姐妹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揭示了她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宝玉与贾环、贾兰关于学堂放假的对话,直接导致了宝玉的闲逛,从而引出了他去惜春处观棋、陪妙玉听琴等情节。这一对话体现了宝玉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姐妹们的牵挂,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妙玉和宝玉在听琴时的对话,如妙玉拦住宝玉不让他进去,以及后来妙玉话中有话地让宝玉日后自知,为妙玉坐禅走火入魔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这一对话展现了妙玉的神秘和宝玉的好奇,也暗示了妙玉内心的不平静和她与宝玉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
这些对话相互交织,层层递进,推动着情节不断向前发展,使故事更加丰富生动,人物关系更加复杂多样。
五、主题探讨
1.命运的无常与无奈
(19)黛玉和妙玉的命运挣扎
在《红楼梦》第八十七回中,林黛玉和妙玉深陷命运的漩涡,苦苦挣扎却无法逃脱无奈的结局。
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于贾府。她与宝玉真心相爱,然而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让这段爱情充满了不确定性。她敏感细腻,对周围的一切变化都有着深刻的感知。宝钗的书信勾起她对身世的伤感,深秋的景象更是触动她内心的哀愁。她抚琴宣泄痛苦,琴音中满是对爱情的渴望、对身世的悲叹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她深知自己在贾府的处境艰难,却无力改变,只能在痛苦中煎熬。她的命运就像深秋的落叶,随风飘荡,无法掌控自己的归宿。
妙玉出身官宦之家,却带发修行于栊翠庵。她表面上高洁超脱,对世俗不屑一顾,但内心深处却有着难以言说的挣扎。她与宝玉之间有着微妙的情感,这与她的佛门身份产生了冲突。她试图通过坐禅修行来摆脱世俗的羁绊,寻求内心的宁静,然而最终却走火入魔。她在梦中遭遇恶鬼缠身、盗贼逼勒等恐怖场景,这反映出她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她虽努力坚守佛门清规戒律,但世俗的欲望和情感如暗流涌动,让她无法真正超脱。她的命运就像一场虚幻的梦,看似美好,却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黛玉和妙玉都在命运的捉弄下苦苦挣扎,她们的努力和抗争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她们无法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无奈中承受着命运的安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