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紫英的行为体现了官场中一种“消息灵通人士”的形象。他既结交各种人,又做生意,还传递官场消息,趋炎附势、左右逢源。他带来洋货售卖,或许也是想从贾府获利。而贾雨村的仕途起伏,反映出当时官场的黑暗和复杂,官员们靠钻营投机来获取官职和升迁。甄家被抄家的事,则进一步暗示了贾府的命运,家族的兴衰如同春云秋叶,难以预料,贾府表面的繁华之下,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贾宝玉形象剖析
贾宝玉一直是《红楼梦》中极具叛逆精神的核心人物。他厌恶追求功名利禄,对封建礼教的种种规矩充满抵触,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然而,在第九十二回中,他给巧姐讲《女孝经》和《列女传》的行为,却与他一贯的叛逆形象形成了鲜明的矛盾。
从他的叛逆性格来看,宝玉向来对“文死谏”“武死战”的贤臣勇将观念嗤之以鼻,认为那是沽名钓誉之举。他也不喜欢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更不愿走科举仕途之路。他崇尚自然、自由,尊重女性,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在他的世界里,女儿们的纯真和美好是最珍贵的。但当他给巧姐讲述那些“孝女节妇”的故事时,却像是一个遵循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详细地列举了众多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性事迹,如数家珍,这与他平时的言行大相径庭。
这种矛盾行为或许暗示着宝玉思想的转变。在《红楼梦》的故事发展中,宝玉经历了许多事情,家族的兴衰、身边人的悲欢离合,都在不断地冲击着他的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可能开始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他曾经抗拒的东西。给巧姐讲书,也许是他在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的一种妥协,一种对封建礼教的表面迎合。他可能明白,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有些规矩和观念是无法完全摆脱的,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这个环境。
从他对宝钗和黛玉的情感表现来看,也能看出他思想的复杂性。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坚定维护者,她劝宝玉读书上进,走仕途经济之路,这与宝玉的叛逆思想背道而驰,所以宝玉对宝钗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黛玉与宝玉心意相通,他们都追求自由的爱情和精神上的契合,宝玉对黛玉一往情深。然而,在讲书时,他却讲述着那些符合封建礼教的故事,这似乎又在暗示着他内心深处对封建礼教并非完全排斥。也许他在爱情的理想和现实的压力之间徘徊,既渴望与黛玉的自由爱情,又不得不面对家族和社会的期望。
宝玉给巧姐讲书这一情节,深刻地展现了他形象的复杂性和思想的转变。他不再是那个单纯叛逆的少年,而是在现实的磨砺下,开始思考和妥协。这一情节也为我们理解宝玉的性格发展和《红楼梦》的主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扭曲,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2.王熙凤形象解读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一直以精明能干、杀伐决断的形象示人,在第九十二回处理司棋事件和对待冯紫英洋货时,她的这些特质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司棋殉情悲剧发生后,司棋母亲央人来求凤姐说个人情,王熙凤听闻此事,虽感叹这对痴男怨女可怜,但她的处理方式却十分理智。她没有被情感冲昏头脑,而是答应和二爷说,打发旺儿去处理。这一做法既体现了她的同情心,又展现了她在处理事务时的冷静和果断。她深知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中,任何事情都不能随意处理,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矩和程序。她让旺儿去处理,既能给司棋母亲一个交代,又能避免自己过多地卷入此事,可谓一举两得。
而在对待冯紫英带来的洋货时,王熙凤的精明和远见更是展露无遗。当邢王二夫人、凤姐都来查看洋货时,她一眼就看出东西确实好,但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贾府的经济状况。她没有被洋货的新奇和珍贵所迷惑,而是从家族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应该置些不动摇的根基,比如祭地、义庄、坟屋,这样遇到不得意的事,也不至于一败涂地。这一建议与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的建议相呼应,可见王熙凤并非只贪图眼前的享受,她有着长远的规划和深刻的洞察力。她明白贾府虽然表面上依旧富贵,但实际上已经面临着经济困境,购买土地等不动产才是保障家族稳定的根本。
王熙凤的这些表现,与贾府其他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贾政虽然是一家之主,但面对昂贵的洋货,只能无奈放弃,却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的解决办法。而贾赦等人则只知道贪图享乐,对家族的未来毫无规划。相比之下,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和有远见显得尤为可贵。
然而,王熙凤的这些优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贾府的衰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她有能力和远见,但在封建家族的复杂环境中,她也无法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她的努力最终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阻止贾府走向衰落的脚步。但她在处理司棋事件和对待冯紫英洋货时的表现,依然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智慧和能力,她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魅力和深度的人物形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