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甄宝玉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他进京考功名时,与贾宝玉见面,此时的他已完全成为了封建正统教育的产物。他举止端庄,礼数周全,言语中满是对仕途经济的推崇。他认为读书考取功名、入仕为官才是男儿的正途,那些诗词歌赋不过是消遣之物,不可过于沉迷。他对宝玉追求自由、厌恶功名利禄的想法表示不理解,甚至觉得幼稚和不切实际。
甄宝玉成为封建正统教育产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甄家作为与贾家地位相当的家族,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家族长辈们期望甄宝玉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为家族带来更多的荣耀和利益。他们从小就对甄宝玉进行正统的教育,灌输封建礼教的思想,让他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文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社会普遍认为只有考取功名、为官作宰才是成功的标志。甄宝玉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和舆论的压力。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他不得不顺应这种潮流,接受封建正统教育。
甄宝玉的形象对宝玉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通过与甄宝玉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追求。宝玉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意被封建礼教所同化,他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甄宝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难能可贵。甄宝玉的世俗化也让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这次见面成为了宝玉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让他在觉醒的道路上又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同时,甄宝玉的形象也反映了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毒害,它可以将一个原本纯真善良的人变成一个功利世俗的人,进一步深化了《红楼梦》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主题。
四、艺术特色探究
1.对比手法运用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极为精妙,尤其是甄、贾宝玉的对比以及惜春与其他人物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强化了作品的主题表达。
甄宝玉与贾宝玉的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早期的甄宝玉与贾宝玉性情相近,都对封建礼教有着一定的叛逆,不喜读“经济文章”,追求纯真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甄宝玉逐渐被封建正统教育同化,成为了一个推崇仕途经济、举止端庄守礼的人。当他与宝玉见面时,大谈读书考取功名、入仕为官才是男儿正途,这与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突出了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执着追求,他不愿意被世俗的功利所污染,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理想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毒害,它可以将一个原本纯真善良的人变成一个功利世俗的人,进一步深化了作品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惜春与其他人物的对比,也凸显了她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与迎春的懦弱形成对比,惜春在面对抄检大观园等事件时,表现出了非常镇定的性格,只不过这种镇定是对于现实的舍弃和逃避。她在得知丫鬟入画私藏物品后,坚决要求将入画带走,毫不留情,展现出了她的孤僻冷漠。而与王夫人、尤氏等代表封建正统势力的人相比,惜春的叛逆决绝更加明显。王夫人和尤氏坚决反对惜春出家,认为这违反了封建礼教,会搅乱封建经济和封建生活秩序。但惜春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家,追求自由和解脱。这种对比让惜春的形象更加鲜明,她的出家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
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主题表达起到了强化作用。通过甄、贾宝玉的对比,以及惜春与其他人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在封建正统教育的影响下,像甄宝玉这样的人逐渐失去了自我,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而惜春和宝玉则试图反抗这种制度,追求自由和纯真,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们的反抗显得如此艰难。这种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以及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让作品的悲剧主题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2.语言个性化特点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高度符合其身份性格,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惜春的语言简洁决绝,充满了对尘世的厌弃和对出家的坚定。当尼姑劝说她出家时,她回应道:“我已立定主意,只求你们带了我去,我也省了多少烦恼。”短短几句话,便展现出她的果断和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她拒绝入画的哀求时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这种冷漠的语言,将她孤僻决绝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惜春的语言推动了她出家情节的发展,让读者看到她在面对封建礼教束缚时的反抗决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