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宝玉在现实中却遭遇了诸多无奈。封建礼教的束缚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紧紧困住。家族长辈们期望他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为家族带来更多的荣耀和利益。他们不断地向他灌输封建正统思想,要求他学习“经济文章”,考取功名。宝玉对此极为反感,但又无法摆脱家族的压力。与甄宝玉的见面,更是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甄宝玉被封建正统教育同化,变成了一个他曾经厌恶的人,这让他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产生了怀疑。
尽管面临着种种无奈,宝玉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他不愿意妥协,不愿意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他在痛苦和挣扎中,不断地寻找着实现理想的途径。他与黛玉的爱情,成为了他在黑暗现实中的一丝光明。他对姐妹们的关怀和尊重,也是他对理想世界的一种坚守。他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封建礼教的压迫,尽管力量微弱,但他从未放弃。
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富足的追求,以及在现实中的无奈和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封建礼教压迫下,依然怀揣着理想的灵魂。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引发了我们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六、与前后章节关联及在全书中的地位
1.与前文情节呼应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与前文情节多处呼应,巧妙地揭示了前文埋下的伏笔,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完整。
惜春出家情节与前文多处呼应。早在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时,惜春就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这看似玩笑的话语,实则为她日后出家埋下了伏笔。在抄检大观园时,惜春执意赶走丫鬟入画,表现出她的孤僻冷漠和对尘世的疏离,这也与本回中她坚定出家的选择相呼应。她对家族的丑恶现象早已看透,家族的衰败让她更加坚定了出家的决心,这些前文情节都为惜春最终的选择做了铺垫。
宝玉与甄宝玉相见情节也与前文有所关联。在之前的情节中,就多次提及甄宝玉,说他与贾宝玉性情相近,两人如同镜像一般。这让宝玉对甄宝玉充满了期待,认为能找到精神上的知己。然而,见面后甄宝玉的世俗化,与前文所描述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不仅让宝玉失望,也揭示了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毒害。前文对甄宝玉的描述,为此次见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冲击力。
和尚送玉情节同样呼应前文。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在之前的情节中,宝玉曾多次摔玉,表达他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抗。而此次和尚送玉,暗示着命运的一种安排。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构成的“金玉良缘”说法,在前文也有多次提及。和尚送玉强化了这种宿命感,为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埋下了更深的伏笔。同时,也呼应了前文宝玉与仙界的联系,体现了《红楼梦》中“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特点。
本回情节与前文紧密呼应,通过对前文伏笔的揭示,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流畅,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情节设置的精妙和作者构思的严谨。
2.对后文情节铺垫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的情节为后文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铺垫,深刻影响了故事的走向。
惜春出家这一情节为后文家族的离散和衰败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惜春的决绝离开,预示着贾府内部的分崩离析进一步加剧。她的出家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也反映出家族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此后,贾府可能会因为惜春的选择而引发更多的争议和矛盾,家族的凝聚力将进一步削弱。同时,惜春在佛门的生活也可能会有新的故事展开,她是否能在佛门中找到真正的宁静和解脱,都为后文留下了悬念。
宝玉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为他后续的觉醒和反抗埋下了伏笔。这次见面让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他所追求的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是如此难以寻觅。这将促使他更加坚定地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对家族为他安排的仕途经济之路更加抵触。他与黛玉的感情可能会因为他的觉醒而更加坚定,同时也会与封建正统势力产生更激烈的冲突,为后文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和宝玉的最终出走埋下了隐患。
和尚送玉这一情节强化了“金玉良缘”的宿命感,为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做了铺垫。宝玉见到玉后病情好转,贾府众人对玉更加重视,也对宝玉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使得宝玉在家族中的地位再次凸显,家族为了延续荣耀,很可能会加快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而宝玉对玉的态度和反应,也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将在他与宝钗的婚姻生活中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故事走向悲剧结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