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红楼梦》的整体主题来看,家族兴衰具有必然性。《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从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贾府的兴衰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衰败是封建制度腐朽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在封建制度下,家族的兴衰往往与权力和财富紧密相连。一旦家族内部出现腐败和堕落,失去了权力和财富的支撑,就必然走向衰败。而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也限制了家族成员的发展和创新能力,使得家族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恶子承家情节,通过展现贾府内部的腐败堕落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深刻地揭示了家族兴衰的寓意,让我们看到了家族兴衰的必然性。这一情节不仅是对贾府命运的写照,更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3.人生解脱思考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念头深刻反映了人生解脱这一主题,不同人物对解脱的追求方式及背后原因各有不同,体现了《红楼梦》对人生解脱的哲学思考,与王国维的观点也存在一定契合。
宝玉经历了爱情悲剧与家族兴衰,他的出家念头源于对尘世痛苦的深刻洞察。黛玉的离世让他的爱情梦想破灭,家族的衰败使他目睹了世态炎凉。那块通灵宝玉曾是他与尘世的纽带,如今却成了束缚。他与和尚的交谈,让他更加坚定了还玉出家的想法,认为只有放下尘世的一切,才能摆脱痛苦,获得心灵的自由。在他看来,尘世的繁华与情感都是虚幻无常的,出家是他寻求精神解脱的途径,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
惜春的出家则更多地是因为对贾府内部丑恶现象的失望。她看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感受到了人性的丑恶和世态的炎凉。她不愿再卷入这纷繁复杂的尘世纷争,选择出家以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她的解脱是对世俗的一种逃避,也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种守护。
从王国维的观点来看,人生充满了欲望,而欲望是痛苦的根源。《红楼梦》中的人物正是在欲望的驱使下,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是对欲望的一种摒弃,是对解脱之道的探索。他们试图通过出家,摆脱尘世欲望的纠缠,回归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种解脱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红楼梦》对人生解脱的哲学思考还体现在它对不同解脱方式的呈现上。宝玉和惜春虽然都选择了出家,但他们的出发点和心境有所不同。这表明,人生解脱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选择适合自己的解脱之路。同时,小说也暗示了人生解脱的艰难。宝玉在还玉过程中,受到了袭人、紫鹃等人的阻拦,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难以轻易地实现解脱。
《红楼梦》通过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念头,深入探讨了人生解脱的主题。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解脱的渴望和追求。这种对人生解脱的哲学思考,使《红楼梦》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永恒的艺术价值。
五、艺术特色分析
1.情节照应手法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在情节上与前文存在诸多精妙的照应之处,这些照应不仅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宝玉与和尚谈到的“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境”等内容,与第五回有着紧密的关联。在第五回中,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房中睡去,梦游太虚幻境。在那里,他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听到了《红楼梦》十二支曲,这些都暗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太虚幻境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它是作者构建的一个超脱尘世的世界,在这里,贾宝玉初步了解到了家族的兴衰和人物的悲剧命运。而在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与和尚再次提及“太虚境”,这是对第五回的呼应,表明宝玉此时对尘世的虚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经历了黛玉的离世、家族的衰败等一系列变故,如梦游太虚幻境时所预示的那样,现实逐渐走向悲剧。此时提到“太虚境”,强化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虚幻感。
“大荒山”“青埂峰”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象征。在小说开篇,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一块石头未用,便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石头经过修炼后幻化成通灵宝玉,随贾宝玉来到尘世。在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与和尚的交谈中再次出现“大荒山”“青埂峰”,这是对故事源头的呼应。它提醒读者,宝玉的尘世之旅不过是石头的一段经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最初的状态。这种照应手法使小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结构,从石头的来历到它在尘世的经历,再到回归,展现了一种宿命的轮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