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节照应手法对小说结构的完整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不同章节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故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这些照应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到作者精心构建的小说世界。同时,情节照应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境”等元素的反复出现,不断强调了人生的虚幻、命运的无常以及对尘世的超脱。它们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红楼梦》所传达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总之,情节照应手法是《红楼梦》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它使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结构严谨、主题深刻的经典之作。
2.人物对话艺术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的人物对话极具特色,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以袭人阻拦宝玉还玉时的对话为例,袭人哭着喊着说:“上回丢了玉,几乎没有把我的命要了!刚刚儿的有了他。拿了去,你也活不成,我也活不成了!你要还他,除非是叫我死了!”这番急切而又充满情感的话语,将袭人对宝玉的深情和担忧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宝玉的依赖和不舍,体现出她温柔、忠诚且执着的性格特点。而宝玉则回应道:“你死也要还!你不死也要还!”简洁而坚决的话语,凸显了他此时想要摆脱尘世、追求解脱的坚定决心,展现出他在经历诸多变故后,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性格中多了一份超脱和决绝。
人物对话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当宝玉决定还玉后,与和尚的对话成为情节的关键转折点。和尚说:“我不要你们接待,只要银子拿了来,我就走。”宝玉则试探地问:“师父不必性急。现在家母料理,请师父坐下,略等片刻。弟子请问师父,可是从太虚幻境而来?”两人的对话逐渐深入,宝玉在交流中内心的想法也逐渐坚定,最终决定还玉。这一系列对话使得情节不断推进,从宝玉的犹豫到坚定,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人物对话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思想。在贾环、贾芸等人的对话中,他们抱怨贾家人,还商量着卖巧姐,贾环说:“我是要些钱使,怎么能不抱怨呢。”王仁也附和着出谋划策。这些对话揭示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人性的丑恶,反映出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和堕落,深化了《红楼梦》中关于家族兴衰的主题。同时,宝玉与和尚关于“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境”的对话,暗示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体现了小说对人生解脱和命运的思考。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人物对话通过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安排,展现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情节发展,揭示了主题思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对话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3.象征手法运用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玉”和和尚的象征意义,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主题表达和艺术感染力。
“玉”在本回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从王国维的观点来看,“玉”象征着欲望。宝玉的通灵宝玉见证了他在尘世的种种经历,代表着他对爱情、亲情、富贵等尘世欲望的追求。在与黛玉的爱情中,玉是他们情感的纽带;在贾府的生活里,玉是他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然而,随着家族的兴衰和爱情的悲剧,宝玉逐渐意识到这些欲望带来的痛苦和虚幻。他决定还玉,意味着他要摒弃尘世的欲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玉”的象征意义深化了小说对欲望和解脱的主题探讨,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痛苦源于欲望,而解脱则需要放下这些欲望。
和尚在本回中象征着超脱尘世的力量。和尚的出现如同一个神秘的使者,打破了宝玉平静的生活,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尚与宝玉的交谈,让宝玉逐渐看清了尘世的虚幻和无常,坚定了他还玉出家的决心。和尚的形象代表着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和境界,他引导宝玉走向解脱之路。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传达出一种对尘世的批判和对精神解脱的向往。
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提升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玉”和和尚的象征意义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哲学深度。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被情节所吸引,还会对这些象征意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象征手法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含蓄、隐晦,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玉”和和尚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从而使小说具有了不同的层次和内涵。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玉”和和尚的象征意义,对小说主题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小说更加深刻、含蓄,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对人生、欲望和解脱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