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的劝谏内容和方式别具一格。她深知宝玉对功名利禄向来不屑,直接劝说他追求仕途经济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宝钗采用了一种较为委婉的方式。她对宝玉说:“但能搏得一第,便是从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她没有要求宝玉一生都投身于仕途,而是提出只要中一个举人,就算是对得起皇帝和祖宗了。这种说法既给宝玉留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又触动了宝玉内心深处对家族责任的认知。宝钗的务实性格在这次劝谏中也有所体现,她明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科举是家族延续荣耀的重要途径。她希望宝玉能通过科举为家族带来一些转机,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袭人的劝谏则更加侧重于情感和现实层面。她深知宝玉与自己的感情深厚,便从关心宝玉未来的角度出发。袭人对宝玉说,如今贾府大不如前,需要有人支撑门户。她以自己的担忧和对宝玉的期望来打动他,让宝玉意识到自己作为家族的一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性地逃避责任。袭人还提及了家族的兴衰荣辱与宝玉的关系,让宝玉明白自己的选择会对整个家族产生影响。她的话语充满了温情和关切,使宝玉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她的建议。
宝钗和袭人的劝谏对宝玉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宝玉原本对功名利禄极为抵触,但在她们的劝说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一味地沉浸在儿女情长和诗词歌赋之中,而应该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尤其是宝钗的话,让宝玉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觉得可以先中一个举人,满足家族的期望,然后再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这种思想的转变虽然是渐进的,但却是明显的。
贾兰带来的贾政书信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书信中,贾政表达了对宝玉的期望,希望他能努力读书,考取功名。这让宝玉感受到了父亲的压力和期望,进一步促使他思考自己的未来。贾政作为家族的长辈,他的话在宝玉心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书信的到来,如同给宝玉的思想转变加了一把力,让他更加坚定了去尝试科举的决心。
宝钗和袭人对宝玉的劝谏以及贾兰带来的贾政书信,共同促使宝玉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家族的期望,也展现了宝玉在面对责任和理想时的内心挣扎与成长。
3.宝玉思想转变的深层原因
宝玉思想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与家庭责任、对未来的迷茫以及《红楼梦》所蕴含的主题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家庭责任是促使宝玉思想转变的重要因素。贾府曾经是钟鸣鼎食之家,烈火烹油之盛,但此时已逐渐走向衰落。家族内部矛盾重重,经济上也陷入困境。宝玉作为贾府的重要成员,他感受到了家族兴衰的压力。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沉浸在儿女情长和诗词歌赋中,而应该承担起振兴家族的责任。尤其是在听到宝钗和袭人提及家族需要有人支撑门户时,他内心的责任感被唤醒。他明白,科举入仕是当时家族延续荣耀的重要途径,自己有义务通过考取功名来为家族带来转机,恢复家族往日的辉煌。
对未来的迷茫也是宝玉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经历了黛玉的离世、贾府的变故后,宝玉对自己的人生方向感到迷茫。他曾经追求的纯真爱情和自由生活已经破碎,他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如何走。科举考试似乎为他提供了一个暂时的方向。他觉得可以先按照家族的期望去尝试考取功名,也许在这个过程中能找到新的人生意义。而且,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惧,而科举入仕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他带来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
从《红楼梦》的主题和价值观来看,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宝玉思想的转变也体现了他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的无奈和妥协。在当时的社会,科举是文人的主要出路,家族的兴衰与个人的功名紧密相连。宝玉虽然内心厌恶世俗的功利和虚伪,但他无法完全摆脱社会的束缚。他的思想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和扭曲,即使是像宝玉这样叛逆的人,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同时,《红楼梦》也强调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宝玉看到了身边人的悲惨命运,如黛玉的香消玉殒、贾府的衰败等,他意识到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一种相对妥协的方式,试图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这种思想转变也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宝玉思想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责任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封建社会的大环境和《红楼梦》的主题价值观,共同促使他做出了思想上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展现了宝玉内心的挣扎和成长,也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