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塞尔柱皇帝孤独的背影渐行渐远,薇洛妮卡的泪水夺眶而出。她的内心,恰似狂风中的湖面,波涛汹涌。
从小到大,宫廷的冰冷高墙隔绝了她对爱的渴望。身为塞尔柱前任皇帝的女儿现任皇帝的妹妹,尊贵的身份并未给她带来温暖与关怀,反而是无尽的孤独。直到孤岛的出现,那句不知真假的“喜欢”如同春日惊雷,打破了她内心长久的死寂。
她深知,孤岛身为拜占庭皇帝,愿因她与塞尔柱结盟,这背后的意义重大非凡。在这乱世,各国为利益争得你死我活,孤岛此举,无疑是为了她在权衡利弊后做出了巨大让步,这份心意,怎能不让她动容?她愿意相信,不管是见色起意,还是一见钟情,孤岛对她有着真心,这份感情或许能成为她一生的依靠。
然而,对哥哥和塞尔柱帝国的担忧,如巨石般压在她心头。
哥哥为塞尔柱殚精竭虑,却因战事不利,帝国摇摇欲坠。她虽有皇妹之名,却无力为哥哥排忧解难。
此刻选择留在孤岛身边,看似是为自己觅得安稳,实则是无奈之举。她害怕哥哥独自面对帝国的风雨,害怕塞尔柱在动荡中走向覆灭。
但她也明白,以塞尔柱当下的局势,哥哥连自己的安危都难以保障,而孤岛的庇护,或许是她上天给他的意外之喜。
她迷茫于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未来又将遭遇何种艰难险阻。
但当孤岛温柔地搂住她的肩膀,轻声安慰,
她只能紧紧抓住这份温暖,给自己勇气。她满心期盼,孤岛能信守承诺,真心待她,更希望塞尔柱帝国能因这场联姻,化险为夷,迎来转机。
随着塞尔柱与拜占庭联姻结盟消息传开,局势骤变,各方因立场与利益不同,反应各异,宗教差异更添波澜。
格鲁吉亚因关键地理位置,对局势变动极为敏感。消息传来,宫廷哗然。
国王急召大臣商议,气氛凝重。老臣担忧:“本以为可趁两国交战,混熟摸鱼侵占塞尔柱帝国和我们交壤的领地,这下可好,两国联手了。”经讨论,格鲁吉亚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御,增派精锐监视;另一方面选派使节,携礼前往两国,探寻联盟虚实并寻求贸易合作,以缓和局势,维持和平。
长期以欧洲霸主自居的神圣罗马帝国反应强烈。皇帝震怒:“此联盟是对帝国权威与信仰的挑衅!我就说此前拜占庭为什么将一片废墟的克罗地亚赠与我们,原来这是阴谋!”
谋士们献策,有的主张经济制裁,有的建议联合同教国家制衡。皇帝决定双管齐下,暗中支持两国反对势力制造混乱,同时积极外交斡旋,谋划以宗教为纽带建新联盟,扞卫霸权与信仰正统。
拜占庭大臣们对此联姻结盟分歧严重。保守派反对,称会使帝国孤立,且宗教差异大,联盟不稳,还可能引发国内教会与民众不满。灵活派则认为战争使帝国疲惫,联姻可换和平与发展空间,宗教差异或许能在交流中化解。双方争论激烈,朝堂气氛紧张。不过不论讨论与否,在高度集权的拜占庭,皇帝陛下的话是命令,大臣的话只是建议。
在拜占庭后宫,三位皇后因自身作为政治联姻的棋子,且皇帝孤岛对她们始终一视同仁,故而对皇帝迎娶塞尔柱公主一事,并未过多在意。然而,伊莎贝拉公主的内心却如翻腾的江海,难以平静。
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伊莎贝拉早已对孤岛萌生爱意,自然不愿看到有其他女子来分走孤岛的感情,作为拜占庭的公主,她又不得不站在政治的高度去看待此事。她清楚地明白,这场联姻背后蕴含着帝国深远的政治考量,通过与塞尔柱结盟,减少多面树敌的现状,为帝国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然而,她知道孤岛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宗教问题!宗教信仰的差异。塞尔柱所信奉的与拜占庭本土的宗教信仰截然不同。尽管孤岛一直在尝试淡化宗教信仰,但伊莎贝拉深知,历经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宗教信仰,绝非短期内能够轻易改变或淡化的。她敏锐地意识到,若处理不当,这一差异极有可能引发教会的强烈不满,进而在帝国内部引发社会动荡,威胁到帝国的稳定与安宁。
经过反复思考,伊莎贝拉决定待孤岛班师回朝后进行深入交谈。
拜占庭教会高层在得知联姻的消息后,犹如被点燃的火药桶,反应异常强烈。主教兼拜占庭国师加帕里迅速召集全体神职人员,在庄严肃穆的教堂内,他神情凝重地说道:“此次与塞尔柱的联姻,无疑是与异教徒的靠近,这将对我们坚守已久的信仰正统造成严重的冲击。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
为表明教会坚定的立场,教会当即发表声明,着重强调自身信仰的纯洁性与正统性,言辞恳切地呼吁皇帝在处理与塞尔柱的关系时,务必保持谨慎的态度,切不可因一时的政治利益而忽视对帝国民众信仰的影响。与此同时,教会内部加大了对教义的宣讲力度,组织神职人员深入到各个教区,对信徒进行更为细致、全面的教导,力求巩固民众的信仰防线,增强他们对自身宗教信仰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