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清晨六点,俞语被手机震动惊醒。屏幕上显示一条来自沈翊的短信:「速来会议室。」
她匆忙洗漱,冷水拍在脸上也驱不散眼底的疲惫。昨晚她又梦见了原来的世界——画室里未完成的毕业作品《城市记忆》,教授失望的眼神,还有那阵将她带到这个世界的奇异眩晕。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杜城站在投影前,眉头拧成一个结。沈翊靠在角落,白衬衫外罩了件深灰色针织衫,衬得肤色越发冷白。他朝俞语微微点头,示意她坐到自己旁边。
"根据俞语对那串数字的解读,"杜城的声音带着明显的不情愿,"我们排查了3月14日15点前后全市的儿童聚集活动。发现今天下午三点整,北江实验小学将在人民公园举行春季写生活动,预计参与学生超过两百人。"
投影切换到公园平面图。俞语的手指无意识地绞在一起。在原剧中,这起连环儿童失踪案最终未能侦破,而现在,她可能改变这一切。
"你认为嫌疑人今天会再次作案?"刑侦队长蒋峰问道。
杜城看向俞语:"这要问我们的'直觉专家'了。"
会议室所有目光齐刷刷射来。俞语喉咙发紧,她能感觉到沈翊在身旁轻微的呼吸节奏,像一种无声的支持。
"不一定是今天,"她尽量使声音平稳,"但那串数字确实像在标记时间。而且......"她停顿了一下,想起原剧中一个一闪而过的细节,"前三个失踪孩子都参加了美术类课外班。"
沈翊突然直起身:"张乐乐上周六刚从少年宫美术班下课。"
"所以我们的嫌疑人专门针对学画的孩子?"蒋峰记录着。
"或者在寻找有特定绘画天赋的孩子。"沈翊补充道,目光若有所思地掠过俞语。
杜城拍板决定:"今天便衣布控人民公园,重点监视写生区域。俞语,"他顿了顿,"你既然这么了解嫌疑人的思路,一起参加行动。"
行动计划迅速制定。俞语被安排在距离学生写生区不远处的凉亭里"画画",作为诱饵之一。沈翊则在附近的咖啡店待命,通过耳机与她保持联系。
"记住,不要擅自行动。"出发前,杜城严厉地警告她,"你只负责观察。"
上午十点,春日的阳光已经有些灼人。俞语坐在凉亭里,素描本摊在膝上,时不时抬头观察四周。公园里游人如织,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三三两两分散在草坪和湖边写生。
耳机里传来沈翊的声音:"看到穿蓝色外套、戴渔夫帽的男人了吗?你左侧九点钟方向。"
俞语假装调整画纸角度,余光扫向左侧。一个约莫四十岁的男子正慢悠悠地朝学生聚集区走去,手里拿着专业单反相机。
"看到了,他在拍照?"
"只拍画画的孩子,已经换了三个位置。"沈翊的声音带着警觉,"我让蒋峰靠近确认。"
俞语继续装作专心画画,实际上每一根神经都绷紧了。男子举止正常,但那种有选择性的拍摄行为确实可疑。她翻开新的一页,快速勾勒出男子的侧脸。
"不是他。"沈翊突然说,"蒋峰确认了身份,是晚报摄影记者,有正规采访证。"
俞语松了口气,却又感到一丝不安。如果今天嫌疑人没有出现,那些孩子依然处于危险中。
正午时分,学生们聚在一起吃午餐。俞语也取出三明治机械地咀嚼着,眼睛却不停扫视周围。突然,一个身影引起了她的注意——穿着棕色夹克的中年女性,推着一辆装满画具的小车,正和几个孩子交谈。
"沈翊,"她小声呼叫,"推画具车的女人,在橡树下。"
"看到了。她在做什么?"
"好像是...在评价孩子们的画。"俞语眯起眼睛,"她拿起了一个小女孩的画本。"
女人弯下腰对小女孩说了什么,女孩开心地点头。接着女人从推车里取出一个小盒子递给女孩。
"她给了那孩子什么东西!"俞语差点站起来。
"冷静,我看到了。"沈翊的声音依然平稳,"是奖品。公园写生活动的赞助商。"
又一次误报。俞语沮丧地叹了口气。整个下午过去了,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人物。五点整,活动结束,孩子们陆续被家长接走。
"收队吧。"杜城在耳机里下令,声音里掩不住的失望。
俞语收拾画具,内心充满挫败感。难道因为她的介入,案件发展已经改变了?或者她记错了原剧细节?
就在这时,一阵骚动从湖边传来。一个小男孩的哭喊声划破空气:"放开我!我不认识你!"
俞语猛地抬头,看到一个戴棒球帽的高个男子正拽着一个约七八岁的男孩往树林方向走。男孩拼命挣扎,却被男子用外套遮掩着动作,周围人群竟无人察觉异常。
"沈翊!湖边!穿黑T恤戴蓝帽子的男人,他抓了个孩子!"俞语顾不上伪装,抓起素描本就往湖边冲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