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凌看着小辉受伤的手,心疼之余,坚定地说:“小辉,别灰心。每一项新技能的掌握都需要时间和耐心,你想想咱们刚开始学音乐的时候,不也是从零开始吗?现在多吃点苦,将来就能多收获一分成果。咱们互相帮助,多交流学习心得,一定能攻克这个难关。”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学习过程,乐队成员们总算对几种小众音乐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开始尝试融合创作。然而,新的矛盾和冲突却在此时纷至沓来。
在一次创作讨论会上,关于如何将一首非洲部落音乐与乐队现有摇滚风格融合,成员们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
一位成员主张以摇滚节奏为主导,将非洲音乐元素作为点缀,认为这样能保证作品的市场接受度,毕竟摇滚是乐队的根基,受众广泛;另一位成员则极力推崇以非洲音乐的原始韵律为核心,大胆革新摇滚框架,力求呈现出最纯粹的文化碰撞,即便可能会让听众一时难以接受,但能展现出音乐的深度与探索精神。
双方僵持不下,互不相让,气氛剑拔弩张。
叶凌见状,赶忙出面调解:“大家都冷静一下,咱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好作品。两种思路各有优劣,咱们能不能试着取其精华,将非洲音乐的节奏活力与摇滚的激情力量深度融合,既保留传统又大胆创新,让听众既能感受到熟悉的热血,又能领略到异域的风情?”
在叶凌的耐心劝导下,成员们渐渐平复情绪,重新投入创作。经过反复尝试、修改,第一首融合小众音乐风格的作品终于诞生。然而,当他们满怀期待地将作品拿给一些资深乐迷和业内人士试听时,反馈却不尽如人意。
有的乐迷直言不讳地表示:“感觉太生硬了,两种风格像是硬生生拼凑在一起,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听着别扭。”
业内人士也给出建议:“你们的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要从文化根源、情感表达等多方面深入挖掘,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让音乐自然流淌。”
面对这些批评,乐队成员们心情沉重,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阿强垂头丧气地说:“咱们是不是真的高估自己了?这一路走来,困难一个接一个,结果作品还不被认可,是不是压根不该走这条小众路线?”
叶凌紧锁眉头,沉思良久,抬起头来,目光中依然闪烁着坚定:“兄弟们,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这次的反馈虽然不尽如人意,但让我们清楚看到了问题所在。咱们不能半途而废,只要继续钻研,改进方法,我相信终有一天能让大家认可我们的作品。”
在调整心态后,乐队成员们再次投入创作,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情感共鸣的营造。他们深入了解每种小众音乐背后的故事、承载的情感,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创作之中。
与此同时,宣传推广的难题也迫在眉睫。正如之前所担忧的,小众音乐的受众狭窄,如何让大众知晓并愿意尝试聆听他们的融合之作,成了一大挑战。
乐队尝试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创作幕后故事、音乐小样,举办小型线上分享会,向乐迷介绍小众音乐的魅力与融合思路,希望吸引更多关注。然而,初期效果微乎其微,播放量、互动量寥寥无几,评论区也多是质疑之声。
小辉看着惨淡的数据,无奈地叹口气:“看来光靠线上宣传不行啊,得想想别的办法。要不我们联系一些小众音乐电台、地下音乐俱乐部,看看能不能合作,从线下打开突破口?”
叶凌点头赞同:“小辉说得对,咱们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线下渠道虽然小众,但受众精准,说不定能慢慢积累人气。”
经过多方联络,乐队终于与几家小众音乐电台、地下音乐俱乐部达成合作。他们在电台节目中分享创作历程,在俱乐部现场表演融合音乐,逐渐吸引了一批忠实听众,口碑也慢慢传开。
正当小众音乐探索初见成效之时,乐队内部却因长期高强度工作,压力累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在一次排练间隙,阿强因连续熬夜编曲,精神疲惫,对小辉的一个演奏失误大发雷霆:“你怎么回事啊?这么简单的地方都能出错,咱们都这么拼了,你可别拖后腿!”
小辉也不甘示弱,因连日来学习新乐器受挫,心情本就不佳,回怼道:“你厉害,你了不起啊!你怎么不看看你编的曲,复杂得要命,谁能一下子就弹好?”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其他成员纷纷上前劝解,叶凌也急忙赶来,看着争吵的两人,心中满是无奈与心疼。
叶凌严肃地说:“大家都冷静冷静!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压力大我理解,但咱们是一个团队,不能窝里斗。有问题一起解决,互相包容、互相支持,咱们才能继续往前走。”
在叶凌的调解下,阿强和小辉都意识到自己的冲动,互相道歉,团队重归和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