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的波折,让玲玲心力交瘁,整个人变得憔悴不堪。原本睡眠就不好的她,如今更是常常失眠,白天上班也无精打采,工作效率大幅下滑。有一天,玲玲在工作中因为走神出了一个小差错,被领导批评了一顿。她心里委屈极了,下班后一个人坐在公园里,默默地流泪。她觉得自己为了这场婚礼付出了太多,却换来这么多的麻烦和压力。她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是不是不应该这么着急地决定结婚,是不是应该再给自己一些时间去了解未婚夫,去思考未来的生活。
这接二连三的不顺,让玲玲原本就紧绷到极限的神经几近崩溃。每当情绪失控时,她总会忍不住对着未婚夫抱怨:“他脑子有问题”。一开始,她只是顺口发泄心中的愤懑,并未过多在意。可次数多了,这话不仅传入了未婚夫耳中,也被父母知晓。未婚夫听到这样的抱怨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自己为筹备婚礼也付出了诸多努力,却换来如此埋怨,两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愈发紧张。
上次两人因为婚礼的一个小细节又发生了争吵,玲玲一气之下摔门而出,一个人在外面走了很久。夜晚的街道灯火通明,可玲玲却觉得无比孤单。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这场婚姻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她路过一家餐厅,看到里面一对对情侣甜蜜地共进晚餐,心中涌起一阵酸涩。她想起和未婚夫在一起的时光,似乎并没有太多这样温馨的时刻,更多的是因为筹备婚礼而产生的争吵和矛盾。
起初,父母一心盼着玲玲能早日结婚,过上安稳的生活,所以在婚事上一直催促得很紧。但听到玲玲频繁这般抱怨,他们心里也不禁泛起了嘀咕。看着女儿日益憔悴的模样,父母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一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气氛格外凝重压抑。父亲率先打破沉默,缓缓放下手中的筷子,语重心长地对玲玲说:“闺女啊,结婚可不是一件小事,你可得慎重考虑清楚啊。别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我们知道你年纪大了,想让你早点有个依靠,可这婚姻要是不幸福,那一辈子可就毁了。”
母亲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我们以前是太着急了,一门心思就想让你早点有个归宿。但现在看你这么不开心,我们也跟着揪心。你得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结婚是你自己要过的日子,可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父母的这番话,如重锤般敲醒了玲玲,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她回想起这些年自己的生活,一直都是按照别人的期望在走,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自己的感受。她想起小时候,自己喜欢画画,可父母觉得画画没有前途,让她好好学习文化课。长大后,找工作也是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一份稳定却没有激情的工作。现在,结婚这件大事,她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只是因为年龄和外界的压力就仓促决定。
她回想起这段时间筹备婚礼的点点滴滴,越发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太过仓促鲁莽。在对对方还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匆忙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实在是欠缺考虑。在商讨结婚条件和沟通的过程中,自己也是稀里糊涂、毫无头绪。很多时候,只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者一味地迎合对方,就轻易地做出了让步,全然没有考虑到这些决定对未来生活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比如在讨论婚礼地点时,玲玲原本满心期待能在一个充满浪漫氛围的小教堂举行,可未婚夫觉得那样太麻烦,而且费用过高,坚持要在酒店举办。玲玲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最终还是妥协了。还有在商量婚后居住安排时,未婚夫提出要和他父母一起住,理由是老人需要照顾,玲玲虽然有些犹豫,但想到自己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也就勉强同意了。如今细细想来,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日后的生活恐怕会矛盾不断、纷争连连。
其实,玲玲心里明白,当深陷困境之中时,往往会被各种情绪和琐事所左右,从而难以做出正确、理智的判断和决策。只有跳出当下的困局,站在一个更高、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整件事情,才能看清事情的本质,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虽然这个道理听起来有些抽象玄乎,但她也清楚,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反思过往经历,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自我意识系统。
她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本心理学书籍,里面提到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惯性思维和情绪的干扰,只有打破这些束缚,才能做出更为明智、恰当的选择。她决定从现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不再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她开始主动和未婚夫沟通,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担忧。未婚夫听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表示愿意和玲玲一起重新规划婚礼,更加尊重她的意见。两人一起坐下来,认真讨论了婚礼的每一个细节,从婚礼地点到婚后居住安排,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