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哲学问题时,两人更是会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等深刻话题,彼此启发,共同探索未知的思维领域。他们会争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会思考道德与伦理的边界在哪里,每一次的探讨都让他们对彼此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有一次讨论道德与伦理的问题时,小美提出:“我觉得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道德和伦理的界限会变得很模糊。比如在战争时期,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亲人,人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平时被认为不道德的行为,这时候该怎么评判呢?”“清风”沉思片刻后回答:“这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认为道德和伦理是基于社会共识建立起来的准则,但在极端情况下,这些准则可能会受到挑战。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弃道德和伦理的考量。也许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比如行为的动机和最终的结果。如果一个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更多的生命和利益,并且在事后能够进行反思和弥补,那么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践踏道德和伦理的底线。”他们就这样你来我往,不断挖掘问题的深度,拓展思维的广度。
然而,这种奇妙的感觉并没有一直美好下去。他们聊到了性格这个话题。“清风”微微皱眉,认真地思考后说道:“我觉得性格真的很神奇,有些人就是能吸引同频的事物,而不是那些经常出现的事物。就像磁场一样,相同频率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相互吸引。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往往会吸引到同样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这种吸引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只遵循内心的频率。比如说,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会更容易结识到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朋友,参与到各种艺术活动中,因为他们的内心频率是相通的。这种同频吸引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无形的规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轨迹和人际交往。就像你在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时,会发现身边围绕着越来越多与之相关的机会和人,这就是同频吸引的体现。”
小美却不太认同,她微微撅起嘴,不服气地反驳道:“我倒觉得还是出现频率多的事物更容易影响一个人吧,毕竟接触得多了,总会受点影响。就好比你天天和一群乐观的人在一起,你自己也会变得开朗起来。而且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长期处于某种环境中,人的性格肯定会发生变化。就像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里,人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更加努力和上进。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同事们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都变得越来越拼搏。这种环境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它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性格的形成。你看那些在艰苦创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他们的坚韧和果断很大程度上是被环境塑造的。”
从这之后,两人之间的气氛就有些微妙了。小美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惯“清风”坚持的观点,甚至开始抱怨“清风”怎么这么固执。每次想到“清风”的那些话,她心里就堵得慌,原本平静的心情瞬间变得烦躁不安。她会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脚步急促而凌乱,地板被踩得嘎吱嘎吱响,嘴里小声嘟囔着:“怎么就不明白我的意思呢?明明我说得也有道理啊。他怎么就这么一根筋,不愿意听听别人的想法呢?我都说得这么清楚了,他还在坚持自己那套,真是不可理喻。我都列举了那么多身边的例子,他还是不认同,难道他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吗?”她的双手会不自觉地握紧拳头,时而在空中挥舞一下,仿佛在和“清风”进行一场无形的战斗。她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愤怒和不解,内心的情绪如同汹涌的波涛,难以平静。她的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胸口剧烈地起伏着,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发泄内心的不满。这种情绪不仅影响了她和“清风”的交流,还让她在生活中也变得烦躁不安。
工作时,她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同事发脾气。上次,同事只是提醒她文件放错了位置,她就不耐烦地回应道:“知道了知道了,别老挑我毛病!”声音尖锐而刺耳,脸上满是不悦,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厌烦。同事被她的反应吓了一跳,尴尬地笑了笑,转身离开了。她看着同事离去的背影,心里还在暗自生气,觉得同事就是在故意找茬。她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同事提醒她的场景,越想越觉得同事是在针对她,甚至开始怀疑同事是不是嫉妒她的工作能力。回到家,父母的关心也会让她觉得厌烦。妈妈关心地问她最近工作怎么样,她却没好气地说:“就那样,别问了行不行!”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留下妈妈站在原地,一脸的无奈和失落。妈妈望着紧闭的房门,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满是担忧,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最近变得如此暴躁。妈妈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落寞,她微微低下头,嘴角向下撇,心里想着女儿是不是在外面遇到了什么难题,却不愿意和自己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