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的隐秘金矿》
清晨七点的阳光斜切进十九楼的工作室,落地窗外的CBD建筑群还笼罩在淡蓝色的晨雾里。陈默的指尖在罗技MX鼠标上无意识地摩挲,磨砂质感的外壳蹭得指腹微微发烫。屏幕上,通达信软件的北交所板块泛着冷光,国芯科技的代码在列表里跳动,PE-TTM数值25.3倍像个安静的锚点,稳稳地钉在荧光屏上。
“又在看跨板估值差?”周远山的声音从背后的资料架传来,老旧金属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这位头发微白的资深交易员抱着一摞财务报告转身,镜片后的目光精准扫过屏幕,食指突然戳向中芯集成的界面,“61.7倍,科创板的泡沫还在吹。”
陈默没回头,快捷键调出两家公司的K线图。国芯科技的日线像条平缓的溪流,波动率曲线在2023年那一段几乎贴地爬行;反观中芯集成,股价走势如过山车,红色实体K线密集排列。“流动性指数差了三分之二。”他敲了敲键盘,Wind终端弹出北交所年度报告,“去年北交所日均成交额12亿,科创板是360亿。”
周远山将报告甩在会议桌上,玻璃桌面发出清脆的响声:“但研发投入呢?国芯35%,中芯28%。”他抽出夹在中间的Excel打印件,毛利率、研发资本化率等指标用不同颜色标注,“PS估值2.1对5.3,这不是单纯的市场错配,是流动性折价下的价值洼地。”
工作室角落的打印机突然吐出两张纸,老张的身影从数据终端后探出来:“财务数据导好了,要不要跑DCF模型?”这位戴圆框眼镜的量化分析师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屏幕上的Python代码还在闪烁,“不过先说好,北交所的beta系数建模样本量不足,误差率可能超过15%。”
陈默滑动鼠标,将两家公司的股东名单并列。国芯科技的前十大股东里,社保基金四一八组合的增持记录用黄色高亮——持股比例18%,机构持仓合计37%;中芯集成的前十大则被外资和公募占据,社保基金踪影全无。“机构持仓临界值。”他喃喃自语,想起三年前在新三板踩过的流动性陷阱,那时某只标的机构持仓不足5%,连续两周没有成交,最后割肉离场。
周远山忽然凑近屏幕,指尖划过国芯科技的主营项目:“工业控制芯片,应用于智能建造设备。”他的语气突然加重,“记得上周住建部的吹风会吗?保障房REITs试点方案里,智能建造设备是重点扶持方向。”从西装内袋摸出手机,翻出会议纪要截图,“供应链企业清单里,有家国芯的下游客户。”
陈默的瞳孔微微收缩。他记得那个吹风会,住建部官员提到“十四五”期间计划筹建200万套保障房,配套的智能建造设备采购预算预计超过300亿。手指快速敲击键盘,调出国芯科技2023年年报,在“客户名单”里找到“中筑智能装备”——正是纪要里列名的保障房供应链核心企业。
“不是单纯的估值套利。”周远山抽出马克笔,在白板上画起链条:保障房政策→智能建造设备需求→工业控制芯片订单→国芯科技业绩增长。每个箭头都被加粗,最后指向“北交所定价滞后”的圆圈,“主板已经在炒建材股,但北交所的芯片标的还在地板上。”
老张的耳机突然发出蜂鸣,他盯着风控界面皱眉:“中芯集成的融券余量只剩15万股,主板融券成本升到8.5%。跨市场对冲的话,保证金比例需要提到120%。”
“先建观察仓。”陈默看了眼时钟,九点四十五分,距离开盘还有十五分钟。他调出交易策略界面,手指悬在“跨市场套利”按钮上方,突然想起2021年那个暴雨夜——当时在科创板和创业板套利,忽略T+2交收规则,导致保证金断裂,最后被券商强行平仓,账户缩水40%。后背的冷汗渗出来,他转头问老张:“北交所的交收规则是T+1,对吧?”
“没错,融券那边是T+3。”老张调出清算日历,“所以头寸期限错配的风险必须计入,建议对冲比例控制在1:0.5以内。”
周远山突然按住陈默的肩膀,镜片后的目光带着警示:“还记得贝特瑞的案例吗?2022年跨板套利,靠的是转板预期拉动估值修复。现在国芯没有转板动作,但政策传导链更直接——保障房订单是肉眼可见的业绩催化剂。”
十点整,中芯集成突然拉升,5%的涨幅带动科创板芯片指数上扬。陈默的手指果断按下确认键,交易界面弹出两笔委托:买入8万股国芯科技,融券卖出4万股中芯集成。老张的风控系统立即报警,贝塔值0.92的红色提示闪烁:“超过安全阈值0.8,建议减仓10%。”
“调整到6万股和3万股。”陈默咬了咬嘴唇,心跳有些加快。他看着持仓成本线,国芯的买入均价8.2元,中芯的融券卖出价22.5元,理论套利空间在估值差收敛到40%时触发盈利。但贝塔值的警示像根刺,提醒着跨市场波动的关联性——2020年那次ETF套利,就是因为贝塔偏离导致对冲失效,最后倒亏3个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