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草传奇·二十四节气药仙记》
第九回·
一·凉风至处燥伤金
立秋节气,东方木运之地的青丘之野笼罩在一片奇异的温燥中。清晨五鼓,青瑶推开客栈木窗,见远处山峦如披金箔,轮廓分明却毫无生气,山涧本应潺潺的溪流竟已断流,露出布满裂纹的河床,裂纹中渗出暗红色的树脂,在晨雾中散发着铁锈味。她深吸一口气,只觉空气如掺了细沙,划过咽喉时微微发痛,舌尖下意识舔过唇瓣,却触到干裂的死皮,轻轻一撕便渗出血丝,正是「燥胜则干」的明证。
街头的梧桐树下,几个孩童正在收集昨夜落下的枯叶,那些叶子虽呈金黄色,却薄如蝉翼,孩童们追逐时不慎碰断树枝,枯枝竟如玻璃般碎成齑粉,扬起的粉尘中夹杂着细小的白色虫尸——那是被燥气杀死的蚜虫,尸体蜷缩如针,足尖还凝着未干的蜜露。茶肆里,老茶客们围坐在一起,个个手捧青瓷杯,杯中本该碧绿的龙井却呈暗褐色,表面浮着一层油状物质,一位老者咳嗽着将痰吐入铜盂,痰中竟夹着细小的血丝,血丝如蛛网般粘连,在盂中久久不散。
青瑶沿着青石板路前行,忽见一位盲女扶着琵琶踽踽独行,琴弦上缠着层层布条,却仍掩盖不住沙哑的音色。盲女每走十步便停下咳嗽,苍白的脸上泛起病态的潮红,指尖在琴弦上摸索时,青瑶清晰地听到她喉咙里发出的「嘶嘶」声,如干柴摩擦。更触目惊心的是她衣襟上的斑斑血迹,虽已干涸,却仍能辨出咳嗽时喷溅的形状,血迹周围泛着淡黄色晕圈,正是肺津枯竭的征象。
行至戏班驻地,只见正门高悬的「梨园春」匾额已褪色大半,「春」字右下角裂开一道缝隙,如干涸的嘴角。门内传来断断续续的咳嗽声,夹杂着琴师烦躁的拨弦声,琴弦突然「嘣」的一声绷断,惊起檐下几只麻雀,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天空,却在半空突然坠落,青瑶近前查看,见麻雀口角干燥,爪甲焦黑,竟是被燥气灼伤而亡。
二·金破不鸣音喉闭
戏班后堂,云娘蜷缩在雕花竹榻上,身上盖着绣着百鸟朝凤的锦被,却掩不住剧烈的颤抖。她的贴身丫鬟捧着铜盆侍立一旁,盆中盛着半盆清水,水面上漂浮着几丝血痰,在烛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云娘见青瑶进门,挣扎着想要起身,却被剧烈的咳嗽打断,身体弓起如虾,双手死死抓住锦被,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喉间发出含糊的呜咽,竟发不出完整的音节。
「姑娘这般已逾月余,起初只是干咳,渐至声哑,前日竟咳出紫黑血块。」琴师递上一个紫檀木匣,内中盛着数块指甲盖大小的血块,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珊瑚碎块,「前医皆谓『寒咳』,投以麻黄、桂枝,服后夜间烦热更甚,喉中如焚,竟至咯血。」青瑶点头,取出「五气望诊镜」,镜面中云娘的面色在青光映照下更显萎黄,右颧部有片状潮红,如晚霞映在枯井上,正是「金虚木乘」的气色。
凑近观察咽喉,只见云娘咽喉壁红肿溃烂,表面覆着一层灰白色假膜,边缘呈锯齿状,用压舌板轻触,假膜轻易剥离,露出底下渗血的黏膜,此乃「阴虚火炎,炼液成痰,痰瘀互结」所致。再诊其脉,右寸脉浮数而涩,如轻刀刮竹,左关脉弦细而数,提示肺金受刑,肝木偏亢。「《景岳全书》云:『金实不鸣者,其证在肺;金破不鸣者,其虚在肾。』」青瑶沉吟,「你这病看似在肺,实则肝肾阴虚为本,燥邪外袭为标,需滋阴润肺,清肝降火,兼以开音利咽。」
云娘眼中泛起泪光,颤抖着写下一行字:「还能唱否?」青瑶握住她的手,触到掌心密布的老茧——那是常年握弦所致,指尖却异常干燥,如秋日枯枝:「肺主声,肾主气,金破则声嘶,水涸则气弱。但得肺润肾充,声门得养,定能重啭清音。」说罢,从药囊中取出一片经霜桑叶,置于云娘鼻前,桑叶的清苦气息让她不由自主地深吸一口气,喉间竟发出轻微的「呵」声,虽微弱,却如久旱逢甘霖,让在场众人眼前一亮。
三·桑杏鹤草论清润
青瑶命人取来「三层蒸药笼」——底层盛糯米,中层铺新鲜荷叶,上层置药材——先将糯米煮至半熟,取其蒸汽温润之性,再将拣选好的经霜桑叶铺于荷叶上。这些桑叶皆采自东墙根的老桑树,叶背白霜厚如积雪,叶面无半丝虫蛀,青瑶以竹筷夹起桑叶,对琴师道:「经霜桑叶得金气之全,《神农本草经疏》言其『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蜜制后能去其燥性,增其润力。」说罢,均匀喷洒槐花蜜,送入蒸笼蒸制三炷香时辰。
杏仁的炮制更为讲究。青瑶先将杏仁倒入米泔水中,浸泡至种皮发胀,轻轻搓去外皮,露出淡青色果仁,再以文火炒至表面微焦,此时杏仁散发出淡淡奶香,却无半点燥气。「杏仁苦温降气,炒后性转平和,《本草求真》言其『功专降气,气降则痰消』,与桑叶相须,可清润不燥。」她解释道,将炒好的杏仁与蜜炙仙鹤草嫩茎一同放入捣药罐,加入少许川贝母粉,捣成细腻的膏状,膏体呈淡绿色,散发着清苦与甜润交织的气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