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参缘:神农仙遇记》
第二卷 夏长·火德炎蒸 参气充盈
第六回 夏长之道贵养阳 地火天光共吐纳
立秋前七日,太行山谷的暑气中已透出一丝金凉。神农氏踏过结着白霜的参田,见昔日张扬的参藤已开始蜷缩,藤蔓上的火纹从赤红色转为琥珀金,叶尖凝结的不再是火露,而是带着凉意的白霜。少典拨开藤蔓,惊见根头部的“火纹芦”竟化作九道金环,环环相扣,与天上的太白金星隐隐共鸣。
“看那参根!”神农氏以赭鞭轻敲石缝,参根竟从土中抬起寸许,表面的朱砂土膜裂开,露出金黄的根肉,肉中密布着如蛛网的白色脉络。“夏日将尽,火德渐衰,此草正行‘阳入于阴’之道,”真人的声音从霜雾中传来,袍袖拂过参藤,所有火纹竟逆向奔涌,从叶尖汇入根中,“汝观其形:藤愈缩则根愈固,火愈敛则气愈藏,此乃‘夏长之道,贵乎养阳于潜藏’。”
一、立秋探参悟敛藏
神农氏蹲身细察,见参根周围的土壤泛起油光,扒开表层,竟有七枚金黄色的“参珠”埋于土中,每颗珠体都裹着透明的膜,膜上刻着“秋收冬藏”的古篆。“此为‘阳精内敛’,”真人以指尖轻点参珠,珠体破裂,流出的汁液遇风成霜,“夏日参藤吸足火精,此刻正转化为金水之精,藏于根中。凡人养阳,当如参根,外虽收敛,内实充盛。”
少典触摸参珠残膜,顿觉一股暖流从指尖直达丹田,先前因久立而致的腰膝酸软竟霍然消失。他望向参藤,见所有叶片都转向西方,叶脉间的火纹已化作金气,沿着茎秆左旋而下,在根部聚成光团。“这是‘金气收火’!”神农氏惊叹,“火入于金,金生水,水生木,此乃五行循环的夏末真机。”
二、四时养阳丹成象
真人引神农氏至定心潭,见潭水已由青碧转为金黄,水底沉着一块赤玉,玉上天然生着“养阳”二字。“取夏末参藤、秋初朝露、端午朱砂、冬至井水,”真人抛赤玉入潭,潭心升起四柱金焰,“以‘四气调神’之法,可炼‘四时养阳丹’。”神农氏依言采集药材,见参藤在金焰中化作液滴,每滴都映着四季景象——春藤、夏火、秋霜、冬雪。
丹成之日,有赤凤衔《黄庭经》残卷而至,卷中“夏三月,此谓蕃秀,使气得泄”之句与参藤的生长轨迹完全吻合。少典见丹炉中升起的烟气化作朱雀,朱雀羽翼上的纹路竟是参藤火纹的变体,每根羽毛都刻着“汗勿尽出,气勿尽泄”的养阳要诀。“此丹得四时之气,”真人以玉匙取丹,丹体竟如活物般吞吐光气,“可补夏阳之耗,防秋燥之侵。”
三、地火天光共吐纳
神农氏将养阳丹置于掌心,见丹中显露出人体经络图,任脉如赤练,督脉似金绳,而参藤的火纹正沿着任脉游走,温养脾胃。“夏日养阳,非独温燥,”真人指点丹中影像,“如参藤般,外显蓬勃,内守津液——阳盛时需防过亢,阳衰时需助生发,此乃‘善养阳者,如护烛火,勿使暴烈,勿使熄灭’。”
少典吞服半粒丹药,顿觉丹田火轮飞转,却无燥热之感,反有清凉津液随火气上升,润及咽喉。他惊见自身的任脉竟与参藤的火纹重叠,每一次吐纳,都有金气从参根升入体内,与心火交融。“原来如此!”他悟道,“参根藏地火,参藤通天光,人身借参之性,可使地火与天光共吐纳。”
四、阳入于阴显真机
正当丹成,参藤突然发出异响,所有藤蔓同时断裂,坠入根周化作金粉,根头部的九道金环竟脱离根身,悬浮空中组成九宫图。“此为‘阳入于阴’,”真人踏罡步于九宫图中,金环随足尖转动,“夏日阳气极盛,今借参之变,示世人养阳需懂‘亢则有制’——如环之转,盛极必转,转则能藏。”
神农氏见金环转动时,参根在土中缩成球状,根肉的金黄渐褪,转为温润的土黄色,唯有中心一点赤芒如豆。“那是‘阳根’,”真人以水为镜,镜中现出冬至一阳生的景象,“夏日藏此阳根,冬至方能萌发。凡人养夏阳,实为藏冬阳之基,此乃‘夏长养阳,冬藏乃固’的真机。”
五、养阳要诀传山民
山下传来山民咳嗽声,神农氏取养阳丹调以参髓玉露,制成膏方分与众人。一老妪患夏日虚咳,服膏后咳出紫黑痰块,痰中竟裹着未化的暑火。“此膏非止咳,实养阳,”神农氏指点她掌心的金纹,“阳足则肺气固,火敛则痰自化。”少典见老妪的手纹竟与参根的金环同形,方知“以药形通人形”的深意。
更妙的是参叶外用法。神农氏将立秋前的参叶晒干,缝入丝绸袋中制成“养阳囊”,令山民佩于胸前。囊中药香与人体阳气共振,竟在胸前形成微弱的火纹光环,光环随呼吸明灭,如同一盏不灭的阳火。“此囊借参叶余温,助人体阳气收敛,”真人抚须道,“恰如夏日将尽,留得残阳暖晚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