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晴颤抖着触碰最近的一个铃铛。纸张脆得几乎要碎裂,上面父亲年轻时的字迹却依然清晰:"关于长江流域青铜器异常导电现象的初步观察......"她的声音哽住了,因为纸页边缘那滴油墨渍突然流动起来,在纸上勾勒出我们此刻的倒影。
青铜树最粗的枝干突然裂开,露出里面精密如钟表的活字机关。成千上万的青铜活字像蚁群般自行重组,在某个瞬间拼出我们五人的名字,又在下一秒组成"汛期将至"的警告。树根处堆积着发霉的牛皮纸袋,露出半截熟悉的钢笔——那是父亲参加创刊座谈会时别在胸前的英雄钢笔,镀金笔夹已经氧化发黑。
怀表在我口袋里疯狂震动。掀开表盖,玻璃内侧凝满水珠,那些水珠正沿着特定的轨迹滑动,渐渐汇成一张微型星图。与此同时,控制室角落里的老式电报机突然自行启动,黄铜键钮上下跳动,打出的却不是摩尔斯电码,而是父亲用红笔校改稿件的专用符号。
纸铃铛无风自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有人在快速翻阅一本厚重的合订本。
第三节 归途
控制室的钨丝灯泡突然泛出暗红色,像是被血水浸泡过。我低头看向怀表,玻璃表面凝结的水珠正诡异地逆着重力向上爬行,在表盘顶端汇聚成"汛期将至"四个小字。周遥突然抓住我的手臂,她的指甲几乎要掐进我的皮肉——透过半透明的岩壁,我们看到江心的雾气正在凝结成一棵巨树的形状,那些垂落的不是露珠,而是闪着幽光的玉琮,随着无形的风轻轻摇晃,发出细碎的碰撞声。
对岸那个穿制服的男人摘下了腕表。他的动作优雅得令人毛骨悚然,像是演练过千百次。他用指甲撬开表盖,取出里面细小的青铜活字,然后——我的胃部一阵痉挛——他掀开了自己太阳穴处的皮肤。苍白的皮下没有血肉,只有排列整齐的凹槽。他一颗接一颗地将活字按进颅骨,每嵌入一粒,江心的雾树就长高一分。
"直接启封!"周遥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我们同时扑向青铜树,手掌贴上冰凉的树干。刹那间,无数记忆的碎片顺着指尖涌来:创刊时油印机滚筒里混入的青铜粉末散发着刺鼻的金属味;1993年那个暴雨夜,父亲将牛皮信封塞进江堤石缝时,江水打湿了他卷起的裤管;顾瞎子最后一次校对时,钢笔尖滴落的血珠在稿纸上绽开,像极了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纹样......
青铜树突然剧烈震颤,树皮皲裂处渗出琥珀色的树脂。那些纸折的铃铛一个接一个自动展开,泛黄的纸页悬浮在空中,父亲笔迹里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开始发光。最老的那期创刊号突然自燃,火苗却不是常见的橙红色,而是诡异的青白色。燃烧的灰烬没有飘落,而是逆着重力向上飞升,穿过岩壁飘向江心的雾树。
玉琮一个接一个地暗淡下来,像是被吹熄的灯笼。江对岸的男人突然僵住,他太阳穴处镶嵌的活字开始一颗接一颗地崩落,在岩石上敲出清脆的声响。最后一粒活字坠地时,他的整个身体像沙雕般崩塌,制服软塌塌地堆在地上,领口那枚长江委的铜质徽章滚到我脚边,背面刻着"1981年制"。
暴雨来得毫无征兆。豆大的雨点砸在岩壁上,我们踉跄着冲出山洞时,怀表的玻璃终于不堪重负地炸裂。细小的碎片划过我的脸颊,却感觉不到疼痛——那些碎片在半空中就化作了青铜色的飞蛾,扑向长江委大楼的方向。
在大楼顶层,暴雨中有个模糊的身影凭栏而立。雨水模糊了视线,但我分明看见那人手中也捧着一尊青铜鼎。当我们四目相对的瞬间,他举起小鼎,鼎口飘出的青烟与我们怀表里渗出的水汽在空中交织,形成一张细密的网,网上挂着无数细小的水珠,每一颗都映照出不同年份的《少年科学》封面。
怀表彻底停转了。我掀开变形的表盖,发现内侧刻着一行新出现的小字,墨迹新鲜得像是刚刚写就:"字能载魂,纸可渡灵"。江水开始回涨,那些浮沉的青铜碎片重新隐入水下,像一群完成使命的鱼,消失在浑浊的波涛中。
喜欢土夫子自传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土夫子自传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