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文认真点头。这个研究室刚刚起步,尽管熊猫集团目前大多做贴牌业务,但按他的规划,总有一天熊猫会拥有自己的专利产品,这样才能确保长久立足。
“阿文,有个好消息。”何敏眼睛亮亮的,兴奋地说,“你还记得前阵子提到的VCD构想吗?”
“对,我记得。”
苏子文回忆起当时讨论的情景。
在这个录像带盛行的时代,VCD无疑是个革命性的概念。录像带不仅笨重,容量也远不及未来的光盘。一张光盘能容纳更多内容,而录像带只能播放一部电影。
这事他之前跟何敏提过一次。
“等等!”
苏子文盯着何敏,突然露出惊讶之色,“你该不会是说,你们已经成功研发出VCD了吧?”
这可太令人震惊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未来三十年的播放市场几乎就是他们的天下了。这背后涉及的利润绝非几千万或几亿,而是几百亿甚至上千亿。
上一世,全球首台VCD由一家叫万燕的公司研发,可惜这家企业未能真正享受VCD带来的巨大红利,主要是因为没及时申请专利等权利保护。在VCD全盛时期,全球年销量突破亿台毫无悬念。即便按每台一千港币算,也是千亿元级别的市场。
去掉成本后,利润可达65%左右,这意味着每年可获得约六百五十亿港元的利润。
一部VCD能维持三至五年市场,随后便是DVD。若能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一年的市场份额甚至可能超千亿。
如此计算,难怪高科技行业利润最高。相较传统行业,高科技行业动辄就有数十亿乃至上千亿的市场和利润。
“并非如此。”
当苏子文满心期待地认为自家公司即将推出VCD时,何敏却摇摇头,泼了一盆冷水。
“不过,研发团队已正式着手开发,不到一年就能推出VCD与光盘。”何敏对苏子文说。
苏子文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即便尚未研发成功,这不过是时间问题,钱迟早会到他手里。
此外,熊猫集团月利润已达三千万港元,往来内地的货品日益增多。
然而,与VCD行业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关于熊猫集团的发展,要集中精力在研发上……”苏子文对何敏嘱咐道。
从VCD案例中,苏子文愈发追求技术领先。
只要领先一步,便能步步领先。虽然未必能占据整个市场的全部份额,但至少能拿下一半以上。
别小看一半的份额,这已经相当可观了。
在全球范围内,无论哪个行业,只要能在某一领域占得10%的市场份额,就能成为巨富。
即便是收废品的,全球10%的份额也是难以想象的财富。
“我明白了。”
何敏点头回应。
对于VCD的前景,何敏其实并不了解,但她无需多虑,苏子文懂并且知道。
她只需按吩咐执行即可,其他事情不必操心。
何敏说完后,按照顺序本该轮到老四静香发言,但因她未参与任何产业管理,便默默无言,直接跳过让她由老五秋娣接手的巨星娱乐汇报。
“巨星娱乐目前状况如何?”苏子文目光转向秋娣,直截了当地询问。
原本,苏子文计划亲自前往巨星娱乐视察,但事务繁忙未能成行。
“目前巨星娱乐运营平稳。”秋娣向苏子文报告道。
出身贫寒的秋娣,在接管巨星娱乐之初,感到压力重重,难以胜任。自得到靳轻协助后,工作渐入佳境。不得不承认,靳轻为秋娣提供了巨大支持,而秋娣也从他身上学到不少。如今,她每天都在进步。
关于公司发展:
在电影领域,巨星娱乐始终注重培养自有导演。对一部电影而言,演员固然重要,但导演的作用更为关键,尤其是那些擅长指导演员排练的导演更是难得。可以说,一部电影即使缺乏出色演员,也不能缺少优秀导演。一位好导演能让作品提升至少三成质量,绝非虚言。
目前,巨星娱乐出品的多部电影虽获好评,却票房平平,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院线资源。院线可随意安排排片,即便投资方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苏子文决定自建院线,摆脱外部限制。否则,他脑海中许多精彩创意将无法实现。不过现阶段并非最佳时机,不仅涉及高昂成本,还需与院线分成。一旦自有院线建成,局面必将改观。
院线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但难度不小,秋娣忧虑地说道。
如今,娱乐行业的人都明白院线的价值,没人舍得放手自己掌控的资源。若想收购,只能接受溢价。涨幅太小,对方不会同意;涨幅太大,又显得不合算。
“院线的事,我来安排人处理。”苏子文沉思片刻后说。他本不愿动用社团力量,但对院线志在必得。电影上映离不开院线,规矩与否已顾不上。
苏子文向来不是守规矩的人。只要能拿下院线,谁有异议都无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