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辞与四皇子还算交好,自然也不会再去投靠太子。
可是他的师祖陈阁老却是早在几年前就主动投入了太子门下,十分受太子看重。
此次太子谋反,皇上可能狠不下心杀自己的儿子,却不会对臣子手软啊。
卫辞接到太子谋反的消息时就觉得师祖的下场可能会不太好。
果不其然没过两天,他写给京中的信刚寄出去就再次接到京中的消息,陈阁老为保家眷自尽了。
也许是皇上年纪大了,心肠也软了,到底顾及了几十年的君臣之情。
陈阁老自尽后皇上并未要陈家人的性命,只命人抄没了陈家的家产。
又罚陈家子嗣三代不许科举,这已经算是皇上手下留情了。
但陈阁老还是陈党的领袖,他这一倒,陈党之人也跟着受到牵连。
虽说自从他投靠太子门下后,卫辞的老师文源清因不赞成此事。
与陈阁老师徒关系闹的也很僵,且文源清并未掺和到太子谋反的事件中。
但文源清还是被连累了,皇上并未主动处置他,给了留了一丝颜面。
卫辞接到第二封信时,文源清已经上奏告老还乡,皇上也朱批同意了。
程佑安给卫辞的传信中,特意说了文源清上奏告老还乡后,皇上当即就批了。
官场最讲体面,文源清可是二品朝廷大员。
像他这样的官员上书告老还乡,不说其他,总要三请三辞才算体面。
所谓三请三辞就是官员上奏请求病退,第一次皇上一般都不会立刻同意。
而是在奏折上写一些卿肱骨之臣,匡扶社稷,朝堂诸事赖卿良多之类的话语进行挽留。
然后官员继续上奏折,如此来回三次,皇上才会同意。
有些功劳大的,皇上还会加封虚职,有了虚职,退休的官员不仅面上好看,也算有退休金拿。
古代官员退休后就没有俸禄了,很多官员晚节不保,年轻时廉洁奉公,年老了反而爱起财来,走错路。
就是因为退休后他们没俸禄了,若是家中子孙不孝,再不贪点等老的走不动了他们说不定要饿死。
但如果官员在位期间功劳名气大,得皇上看重。
那么告老还乡之前皇上会加封其虚职,这样他们就有退休工资了。
本来以文源清在朝堂的地位,他告老还乡,这些场面上该有的东西他都不会少的。
如今落的这个结局纯粹是受了陈阁老的牵连。
虽然从几年前文源清就有意与陈阁老划清界限,还闹了几场不和。
但二人可是正经的师徒,有些事不是那么容易分开的。
文源清自己撇不开,却努力让卫辞不掺和进去。
这么多年,除了刚拜师他再也没带卫辞去见过陈阁老。
陈阁老投靠太子后,一定也起过拉拢卫辞的心思。
尤其是他在翰林院时,得皇上青眼的那两年。
卫辞相信陈阁老肯定有过让他投靠太子门下的心思。
可他却一直过的风平浪静,从没听到过任何消息。
想来这其中,文源清不知费了多少心血才让陈阁老放过他。
更不用说文源清主动牵线让他与一门五翰林的何家结亲。
还有卫辞当初进京赶考,一直住在文家,时时能得文源清的指导。
他的会元之位也离不开文源清的奔走,这桩桩件件,对卫辞来说哪一点不是恩情似海。
可眼下老师蒙难,自己却远在千里之外一点都没搭上手,一想到此卫辞就羞愧至极。
接着他翻箱倒柜,又厚颜跟何琇莹开口,凑了一万两银子让人快马加鞭送到文家。
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是虚的,倒不如凑笔钱给老师送去。
不管老师缺不缺钱,这总是他的心意。
卫辞的信送到京中时,文源清已经举家搬离京中回老家居住了。
他的信几经反转,浪费了许多时间才送到文源清手中。
文源清打开信封,首先看到的是厚厚一沓银票,整整一万两。
此时文源清心态还算不错,看到这些银票微微一笑,抬头对妻子玩笑道:
“讼之这生财之道倒是娴熟的紧,这才去静江多久,竟也能拿得出一万两来。”
王夫人素来维护卫辞,听到丈夫调侃卫辞当即道:
“胡说什么,那孩子定是把压箱底的银子都送来了,讼之可不是那等贪财之辈。
人家好心给你送银子,你却在这恶意猜测,真是好生没良心。”
文源清本是随口调侃,不曾想一句玩笑话惹得妻子不开心了,他连忙道:
“是是是,我没良心。”
说着他打开卫辞送来的书信,只见上面写着:
恩师尊鉴:
睽违芝宇,倏忽经时。
迩闻台旌返棹,归卧林泉,门生闻讯,五内如焚。
忆昔受业绛帐,蒙师青眼相加,谆谆教诲犹在耳畔,提携之恩没齿难忘。
今师无端受累,学生竟毫未察觉风波暗涌,待得消息传入耳中,师尊已解绶南归。
彼时犹蒙在鼓里,未及奔走分辩,更无片语陈情于庙堂,疏失至此,愧悔交加,实乃学生昏聩,有负师恩深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