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仁推开中药铺的檀木门时,檐角铜铃叮当作响。浓重的药草味混杂着陈年木柜的霉味涌入鼻腔,他裹紧灰布棉袄,指节泛白的手掌扶着门框,指腹摸到木头裂缝里积攒的油垢。柜台后的老中医从玳瑁眼镜上方打量他:"赵师傅,当归黄芪各二两?"他说话时喉头泛着铁锈味,这是肝硬化带来的后遗症。三年前那场大病抽干了他的精气神,连眼眶都凹陷成两口枯井。
冬至这天傍晚,老父亲特意炖了当归羊肉汤。青花瓷碗里飘着枸杞红点,蒸汽在吊灯下盘旋成诡异的涡流。父亲布满老年斑的手往他碗里夹菜:"多喝些,你媳妇上个月捎来的宁夏滩羊。"赵守仁盯着汤面浮油,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在青海工地当监理的日子。那时他还能扛着测绘仪翻山越岭,工人们都喊他"赵老虎",如今这双手连筷子都握不稳,夹起的羊肉片总在颤抖中跌回碗底。
"喝点酒驱寒。"父亲从樟木橱里摸出半瓶泸州老窖。辛辣液体滑过食道时,赵守仁没敢告诉老人,主治医师上周警告过绝对禁酒。三杯下肚,他佝偻着背走进槐花巷,月光像掺了水的墨汁稀薄地涂抹在青石板上。这条百年老巷两侧的灰砖墙长满青苔,砖缝里嵌着几代人的煤灰,第三块缺角的拴马石还留着民国时期的弹痕。
石板路突然传来第二串脚步声。
酒意瞬间褪去大半,赵守仁扶着潮湿的砖墙站定。暗青色月光里,对面人影渐显轮廓——同款灰布棉袄,同样佝偻的肩背,连迈步时右腿微跛的姿势都分毫不差。当两张脸相距不过半臂时,他看清对方下颌的褐色瘊子,那是三年前手术留下的引流管疤痕。那人脖颈处露出半截红绳,吊着的正是妻子去年在普陀山求的平安符。
"让...让路。"赵守仁听见自己发颤的声音。错身瞬间,中药味混杂着腐烂草木的气息扑面而来。月光突然大亮,照见前方空荡荡的石板路,只有墙根野猫炸着毛窜过,撞翻的瓦罐在寂静中发出脆响。
老宅堂屋的八仙桌上,铜香炉腾起三柱青烟。赵守仁裹着棉被缩在太师椅里,看着神婆将朱砂混入公鸡血。她枯瘦的手指划过他眉心,指甲缝里积着陈年香灰。"三魂七魄散了两魄。"神婆嗓音像砂纸打磨陶器,"看见自己的是'伏矢'魄,主掌五感六识。"艾草沾着冰凉的血在他胸口画符,滑过肋间手术疤痕时,供桌上的铜镜突然炸裂,碎片崩到神龛前的供果上。
蓝绿色火苗从桃木剑尖腾起时,赵守仁感觉有冰凉的东西顺着脊椎往下爬。神婆往火盆里扔了把纸钱,灰烬打着旋儿升到房梁:"七日内莫近水火,莫照铜镜。"她突然盯着他手腕:"这红绳哪来的?"没等回答便剪断扔进火盆,换上个装着五帝钱的锦囊。
住院部走廊的消毒水味刺得人鼻腔发疼。赵守仁躺在病床上,看着营养液一滴滴坠入透明软管。主治医师翻着化验单皱眉:"转氨酶数值还在飙升..."话音被监护仪的尖啸打断。恍惚间他看见病房门口站着灰衣人,正用他惯用的姿势扶着门框。心电监护屏上的波形乱成麻线,再次苏醒已是三天后,妻子说那晚他全身浮肿得像注水的猪肉,抢救时血氧掉到50%。
次年清明扫墓,山间薄雾裹着纸钱灰掠过墓碑。赵守仁擦拭祖父碑文时,发现供品盘里有半枚指纹——和他右手拇指的斗纹一模一样。父亲在身后突然开口:"你爷爷走的那年,我也在灶房见过..."老人用枯枝拨弄着火堆,"这种事,看见了就当没看见。"
下山时,某个墓碑旁闪过灰衣残影。赵守仁握紧锦囊里的康熙通宝,铜钱满文硌着指腹。山风裹着远处寺庙钟声掠过耳际,他突然记起那夜巷子里,另一个自己棉袄第三颗盘扣的线头,和今早穿衣时摸到的分毫不差。野杜鹃在山道旁开得血红,赵守仁望着蜿蜒石阶,终于明白有些真相就像中药罐底沉淀的药渣,最好永远不要搅动。
喜欢民间故事录合集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民间故事录合集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