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是这个留在衣架上的指纹,让案件柳暗花明。
【18年后案情峰回路转】
需要说明的是,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型,大量的下岗潮让很多人一下子陷入生活的困境。
为了生存,一部分违法犯罪分子,开始铤而走险,杀人越货大案重案时有发生,这就为公安的侦破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打击罪犯,指纹成为鉴别罪犯,避免冤假错案的主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公安机关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推广和建立指纹自动识别系统。
而各地对于大小案例 包括偷鸡摸狗这样的案件,只要被公安逮住,首先按住手指,先采集入库再说。
时间转眼间到了2016年,凯里两案专案组的成员对于各个收容所进行指纹采集,一次不经意间,一个专案组成员下班回家碰到了凯里市收容所的所长。
两人边走边聊,各自回家时,这名专案干警说:“王所长,你们对收容人员的采集进展的怎么样了?”
“基本上全部采集完毕。”王所长顺口应道。
”那就好,千万不能有遗漏啊!”
王所长走了两步,又补充了一句,“喔,对了,今天上午刚进来了一个,还没有采集,是体制内的犯事了,刚从纪委那边转过来的。”
“年龄多大?”
“40多岁?”
“那也要采啊,不留死角。”专案队员说道。
因为两案攻坚,当时的公安部是下了决心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18年,但现场留下的一枚残缺的斗形指纹成还有辨别的价值,也是案件突破的重要线索。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指纹采集工程拉开了序幕。
要求对凯里市及周边县市33-63岁的男性目标人群进行广泛的摸排采集,采集人数居然达到了全市人口的一半。
由于那枚留在现场衣架上的指纹,模糊不清,给技术人员提出了严峻考验。
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刑侦大队的女性民警杨小宇,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技员,她凭借细心而精湛的技艺,让这枚唯一的指纹逐渐变得清晰,基本上具备了可辨认的条件。
2016年11月23号这一天,当杨小宇从再次将其和海量指纹库进行比对时,一下子有了重大突破,居然比中了看守所中的一名在押犯人。
而这名刚转入的收容人员,正是从纪委转过来的那名体制内的官员。
令人惊讶的是,此人曾是凯里市经济开发区的城管局的一把手,后来任市棚户区改造办副主任,由于贪污腐败,案发后被逮捕关押起来,名叫黄德坤,45岁。
警方马上将其从里面重新提溜出来进行审问,虽然证据确凿,但此人不愧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他根本不承认他到过行长的家。
至于那枚指纹,他狡辩说肯定是以前帮忙行长搬家时留下的。
一句谎言需要若干谎言来弥补,随着审讯的逐步深入,黄德坤渐渐招架不住,头上的汗叭叭往下滴。
眼见实在无法再撑下去,黄德坤交代了自己就是两案的主犯,并供出了另一个名同案犯潘凯平。
人们不禁好奇,这个罪大恶极的家伙,到底是怎么成为体制内的领导干部的呢?
黄德坤在家排行老四,熟悉他的人都喊他黄老四,此人在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混迹社会,身体健壮,十几岁就开始练习南拳,因为拳脚身手不错,身后常有一伙狐朋狗友。
后来他通过关系在凯运市一家公司的找了一份工作,几年后因公司效益不好,于是黄德坤就办了留职停薪,做生意去了。
此人头脑比较灵活,哪个行业来钱,他就想办法去干,投机倒把样样精通,先后干过台球厅,歌舞厅,放黄色录像等,倒也赚了不少钱。
1996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黄德坤所办的歌舞厅发生了火灾,一把火一烧,让黄德坤亏得一塌糊涂。
老话说:饥寒起盗心。
这时的黄德坤开始琢磨,咋能一下子搞到一大笔钱。后来,他想到了平时跟随自己的潘凯平。
一顿酒下肚,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最终达成共识:人无横财不富,要想一夜致富,只有抢。
怎么抢?抢谁?抢必须有枪,于是,他们又讨论怎么抢枪。
【案发过程】
两人多次暗中谋划之后,就瞄准了本市大十字派出所副所长安坤。并进行了多次跟踪,掌握了安坤的生活轨迹及上下班的出入路线。
1998年10月17日夜间7时许,两人经过分工,各自手拿一根铁棒,提前来到安所长家的过道躲藏起来。
趁安所长不备,黄德坤上前猛地用右臂箍住他的脖子,潘凯平用手中的铁棍猛击安所长头部,事后抢走了他的配枪及六发子弹。
有了枪,下一步就开始物色目标,开始他们打算抢劫运钞车,经过几次观察之后,发现都有持枪的经警把守,风险太大,弄的不好会被反杀,后来考虑放弃这一计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