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上,姜维望着远处的鲜卑营帐,炊烟袅袅升起。探马回报:“轲比能正在集结各部,看样子要南下。”
“传令下去,”姜维对阿莱娜说,“让西羌勇士在草原上散播‘汉羌同心’的消息,许以互市之利。”他忽然看见关下有牧民迁徙,“打开关门,允许鲜卑百姓内附,设‘安民都尉’安置。”
阿莱娜疑惑道:“大将军,不怕他们是奸细?”
姜维笑道:“人心如草原,春风吹过自会绿。当年丞相七擒孟获,靠的不是刀剑,是仁德。”
第三折 鲜卑寇边显奇谋
景元八年夏,鲜卑轲比能率十万大军南下,铁骑踏过长城,直逼雁门关。姜维登上关楼,看见鲜卑军阵如潮水般涌来,旌旗上的狼头图腾与西羌的略有不同,多了几分凶戾。
“大将军,鲜卑骑兵擅长游击,”阿莱娜握紧弯刀,“我们的弩箭在草原上施展不开。”
姜维望着关下的开阔地,忽然想起在陇右用过的火攻计:“传令下去,在关前二十里铺设干草,洒上硫磺。”他转头对张虎说,“你率三万步兵,佯装败退,引鲜卑军深入。”
鲜卑军见汉军败退,果然追击。轲比能骑在白马上,大笑道:“汉人果然胆小,雁门关指日可下!”
话音未落,草原上突然燃起大火,西北风呼啸,火借风势,迅速蔓延。鲜卑骑兵陷入火阵,战马受惊,阵脚大乱。姜维趁机指挥弩手从两侧山头射击,倒刺弩箭专射马腿,鲜卑军死伤惨重。
轲比能大惊,正要撤退,阿莱娜率西羌骑兵从敌后杀出,弯刀在火光中划出弧线。“轲比能,”姜维在关楼上大喝,“我汉军不杀降者,若归顺,可保你鲜卑世代为汉臣。”
轲比能见大势已去,下马请降。姜维亲自为他松绑,设酒款待:“当年霍去病封狼居胥,汉匈亲如一家。如今我汉军愿与鲜卑互市,牛羊换铁器,如何?”
轲比能感动道:“大将军胸襟宽广,某愿率部内附,永为汉臣。”
战后,姜维在雁门设“互市都尉”,允许鲜卑、西羌与汉人自由交易。他亲自撰写《互市条约》,规定“不得强买强卖,违者汉羌鲜卑共讨之”。
消息传回洛阳,百姓欢呼雀跃。老寨主派人送来贺信,附了首西羌民谣:“汉家将军善谋略,火攻退敌保边疆,牛羊铁器换和平,草原大漠皆安康。”
姜维看着信,忽然想起在祁山堡时,百姓用麦麸做“木牛饼”的场景。原来真正的胜利,不是斩杀多少敌人,而是让百姓能安心放牧耕种。
第四折 南征武昌震江东
景元八年秋,东吴趁汉军主力在北方,派大将军丁奉率十万大军北伐,攻占淮南重镇寿春。姜维接到急报,拍案而起:“果然趁虚而入,传令三军,南下伐吴!”
阿莱娜担忧道:“大将军,北方刚安定,此时南下,鲜卑若反叛……”
“鲜卑新附,需以仁德抚之,”姜维笑道,“而东吴背信弃义,需以兵威震之。”他指向舆图,“寿春为江淮要冲,若失寿春,中原不稳。”
汉军南下途中,姜维采纳郤正的建议,广发檄文:“东吴鼠辈,趁我抗胡之际偷袭,实乃不义。今汉军南下,只为讨逆,百姓勿惊。”
寿春城下,丁奉列阵迎敌。看见汉军阵中的西羌骑兵,他大吃一惊:“西羌竟助汉,看来姜维羽翼已成。”
姜维亲率中军,七星剑直指敌阵:“丁将军,当年丞相与吴主结盟抗曹,如今吴主却背约,不怕天下人耻笑?”
丁奉羞愧道:“某乃奉命行事,大将军若退军,某愿说服陛下重修旧好。”
姜维冷笑:“迟了!”他挥剑下令,西羌骑兵从两翼包抄,蜀军弩手齐射。丁奉军不敌,败退寿春城内。
姜维并不强攻,而是让士兵在城外屯田,修建水利。“围而不攻,”他对阿莱娜说,“让东吴百姓看看,汉军是王师,不是贼寇。”
三月后,寿春百姓开城投降,丁奉无奈撤退。姜维入城后,开仓放粮,罢免东吴的苛捐杂税,百姓跪地感恩。
消息传到建业,吴主孙休大惊,连忙遣使求和。姜维亲书一封:“汉吴本为唇齿,当共抗胡虏。若再背约,下一站便是建业!”
第五折 定策兴汉万年基
景元九年春,洛阳太极殿内,姜维主持召开首次汉羌大会。殿内坐满了各族首领、文武大臣,墙角的铜鼎中,酥油茶与汉地茶香交织。
“诸位,”姜维展开新制的舆图,“经过两年治理,中原已稳,南抵长江,北至大漠,皆为汉土。”他指向地图中央的“司隶校尉部”,“接下来,我们要做三件事:”
“第一,”他望向老寨主,“广开商路,让西羌的羊毛、鲜卑的皮毛,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换来回纥的战马、波斯的香料。”
“第二,”他看向蜀汉旧臣,“恢复太学,汉羌子弟皆可入学,习《诗》《书》《礼》《乐》,懂忠孝节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