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仁宫回来,苏锦屏立刻把自己关在了流云轩那间简陋的偏殿里,进入了“闭关”状态。
皇后的那番“点拨”,信息量巨大,也极其关键。
太后忌讳喧闹、不吉、过于灵动的生灵图案。
这意味着,那些单纯追求视觉冲击、或者寓意不够庄重的“新奇”玩意儿,肯定不行。比如,之前她想过用皮影演绎活泼的佛经故事,可能就有点悬了。
太后偏爱清净、祥和、寓意长寿康宁的瑞草嘉木、莲花、祥云等图案。 这给她指明了创作的方向,必须往“吉利”、“平和”、“佛意”上靠。
太后眼神不好,喜欢大气、寓意明显的物件。 这说明,那些过于精巧细致、需要仔细琢磨才能看懂的东西,也不合适。寿礼必须直观、大气、寓意一目了然。
最关键的是,太后礼佛之心甚诚。 这意味着,如果寿礼能巧妙地与“佛法”结合,并且体现出足够的“诚意”和“敬意”,那绝对是最大的加分项!
综合这些信息,苏锦屏对她之前构思的“光影盛宴”方案,进行了调整和细化。
她最终决定,要制作一个——大型祈福转经轮光影灯。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核心原理其实就是走马灯的升级版,再结合一点点现代光学和材料学的知识(当然,是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方式和材料来呈现)。
目标效果:
视觉上: 要有一个相对“大气”的、能转动的装置。
装置的材质要显得“朴素”而“自然”(符合她的人设),但转动起来,通过内部光源(蜡烛或油灯)和特殊材料(比如她要小林子他们弄来的铜镜、琉璃珠),投射出柔和、变幻、充满禅意和吉祥寓意的光影图案。
内容上: 投射出的光影图案,不能是复杂的故事,而是要选择太后喜欢的、寓意吉祥的元素,比如旋转的莲花、流动的祥云、或者……梵文的“卍”字符(代表吉祥万德)?甚至是……一些象征长寿安康的、经过艺术处理的瑞草图案?图案要简洁、清晰、容易辨认。
意境上: 要营造出一种庄重、祥和、甚至有点“神圣”的氛围。转动的光影要缓慢、柔和,不能刺眼,最好能配合一点点……若有若无的、能安神静心的天然香气(她可以用自己调制的、绝对无害的草木香粉)。
理念上: 要紧扣“佛法”和“诚意”。比如,解释说转经轮代表轮回不息、佛法无边;光影变幻象征佛光普照、驱邪纳福;整个装置是她“师法自然”(比如转动的原理来自水车或风车)、“诚心祈祷”的产物。
这个方案,可以说是把所有要求都考虑进去了:
新奇有趣? 绝对的!光影自动旋转变幻,在这个时代就是“神迹”!
寓意吉祥? 莲花、祥云、卍字符、瑞草,还有“佛光普照”的寓意,吉祥得不能再吉祥了!
讨好太后? 紧扣佛法,氛围祥和,图案大气清晰,寓意直白,完美契合!
合规矩? 用料朴素自然(至少表面看起来是这样),主题是祈福向善,扯不上“奇技淫巧”和“怪力乱神”,反而显得虔诚无比!
展现价值? 这东西一旦成功,足以证明苏锦屏不仅手巧,更有超凡的智慧和“灵性”!
简直完美!
当然,想法很美好,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
接下来的三天,流云轩彻底变成了一个“秘密工坊”。
苏锦屏把所有能用的资源都调动了起来。
材料方面:
主体结构: 她用小林子他们弄来的(可能是从废弃家具上拆的)几根相对轻便、坚韧的木条和竹片,仔细打磨光滑,开始搭建一个圆柱形的、可以旋转的框架。
这需要一定的木工技巧,苏锦屏以前在学校做过模型,有点基础,再加上耐心摸索,倒也勉强像个样子。
透光材料: 这是最关键的。她需要一种既能透光,又能绘制图案,还能耐受一定热量的材料,来做转经轮的“灯罩”。
最好的选择自然是薄纱或者蝉翼纱,但她没有。她想到了……油纸!她让小翠把之前攒下的、用来包点心食物的干净油纸都收集起来,小心地拼接、裁剪。
还在油纸上涂抹了一层薄薄的、用鸡蛋清和鱼鳔(也是换来的)熬制的胶,增加它的韧性和透明度。
反光与折射材料: 小铜镜被她小心地拆开,选取最光亮的几片,准备安装在内部用来反射烛光。
那些五颜六色的琉璃珠子和料器(有些甚至是碎裂的),她则细心地打磨掉棱角,准备镶嵌在旋转的灯罩上,利用它们折射光线,产生更丰富的色彩和光斑效果。
动力来源: 如何让灯罩自动旋转?她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在灯罩顶部安装一个用轻薄锡纸(从废弃物品上拆的)或者硬纸壳做成的、类似风车叶片的小涡轮。
当内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涡轮旋转,带动整个灯罩一起转动。这在现代是走马灯的基本原理,但在古代,绝对是“神奇”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