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虽然最终采纳了苏琳的建议,但周亚夫在朝堂上的公然顶撞却让他心里很不舒服。每次见到周亚夫,景帝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次激烈的争执,心中的不快就像涟漪一样层层扩散开来。
然而,周亚夫本人似乎对这一切毫无察觉。他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在朝廷中独来独往,毫不顾忌他人的看法。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发表一些与景帝意见相左的观点,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帝对周亚夫的不满越来越深,但周亚夫却始终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悄然逼近。他继续在朝堂上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有时会与景帝发生直接的冲突,这让景帝对他的忍耐逐渐达到了极限。
这一天,阳光明媚,金銮殿内气氛凝重。景帝端坐在龙椅上,一脸严肃地看着殿下的群臣,他准备就财政改革一事与众人商议。
“诸位爱卿,如今国家财政吃紧,急需进行改革以充盈国库。朕打算进一步规范税收制度,确保税收的公平合理,不知众卿意下如何?”景帝的声音在殿内回荡,群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然而,景帝的话还没说完,周亚夫便站了出来,他高声说道:“陛下,万万不可啊!如今百姓们刚刚从战乱中缓过神来,生活本就艰难,若再增添赋税,恐怕会让他们雪上加霜,民不聊生啊!这改革之事,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周亚夫的话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引起轩然大波。群臣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有的露出惊讶之色,有的则暗自点头。
景帝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他心中恼火,但还是强压着怒火,耐心地解释道:“周爱卿,此次改革并非如你所想的那样增加赋税,而是要对现有的税收制度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公平合理。从长远来看,这对百姓是有益的。”
然而,周亚夫却并不领情,他梗着脖子,毫不退让地坚持自己的观点:“陛下,臣以为此举不妥。百姓们已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若此时再行改革,恐怕会引发民怨。还望陛下以民为本,暂且放下这改革之事。”
周亚夫的话让景帝的脸色愈发难看,他没想到周亚夫会如此固执,一点也不给自己面子。朝堂上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群臣们都屏息凝神,不敢再多说一句话。
退朝之后,景帝一脸凝重地将丞相卫绾传唤至宫中。卫绾为人处世一向谨慎小心,为官更是清正廉洁,所以一直以来都深受景帝的信任。
待卫绾行过礼后,景帝满脸忧虑地开口道:“卫丞相啊,周亚夫如今的所作所为是越来越放肆了,他不仅多次对新政的推行进行阻挠,而且态度还十分傲慢无礼。长此以往下去,这可如何是好啊?”
卫绾听后,沉默片刻,然后拱手回答道:“陛下,周将军确实战功卓着,然而他却因此而居功自傲,已然丧失了身为臣子应有的本分。不过,周将军在军中的威望颇高,如果处理不当,恐怕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变故。所以,在处置他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格外谨慎才行啊。”
景帝听了卫绾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不禁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就在景帝和卫绾商议如何应对周亚夫的时候,民间却在不知不觉中兴起了一股新的思潮。这股思潮的倡导者是一位名叫董仲舒的儒家学者,他所主张的“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央集权的重要性,认为皇帝是受命于天,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董仲舒的学说在士人中迅速传播开来,许多人对他的观点都深表认同。不少大臣也受到了他的影响,纷纷向景帝举荐董仲舒,希望他能够入朝为官,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景帝对董仲舒的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决定亲自召见这位备受瞩目的学者,以深入了解其思想体系。
当董仲舒踏入宫廷时,他的步伐稳健而自信。行礼过后,他站定身形,目光如炬地直视着景帝,然后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
“陛下,当今大汉若想长治久安,就必须统一思想。”董仲舒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能穿透宫廷的墙壁,“百家争鸣固然有利于学术的繁荣,但也容易导致思想的混乱和人心的离散。因此,微臣认为应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景帝微微颔首,表示对董仲舒观点的关注。董仲舒见状,更加慷慨激昂地继续说道:“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倡导仁爱、礼义、忠信等道德准则。若将其立为正统,不仅可以凝聚人心,使百姓们对陛下和朝廷心生敬畏,更能强化皇权,使陛下的政令得以畅通无阻。”
景帝一边听着董仲舒的阐述,一边心中暗暗思量。他意识到,如果能够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不仅可以巩固中央集权,还能借此打压那些以周亚夫为首的保守势力。这些人一直对朝廷的改革持保留态度,若能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或许可以让他们闭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