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穿过县政府办公室的百叶窗,在王晓东的办公桌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光影。他凝视着桌上的任命文件,“代县长”三个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从乡村教师一步步走到如今主政县城的位置,王晓东深知,这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上任伊始,王晓东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召集了各部门负责人,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不同于以往的会议,王晓东要求大家畅所欲言,直面县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会议室里气氛热烈,各部门负责人纷纷发言,从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到产业结构的单一,再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被一一摆上了桌面。
就在王晓东全神贯注地聆听发言时,手机突然震动起来。他瞥了一眼屏幕,是李丽玔打来的。他本想挂断,但犹豫片刻后,还是起身走出会议室,来到走廊接起了电话。
“晓东,我看到新闻了,恭喜你。”李丽玔的声音中透着喜悦。
“谢谢,丽玔。最近实在太忙了,都没顾得上跟你好好说说话。”王晓东揉了揉太阳穴,疲惫地说道。
“我理解,你现在责任重大。不过,你也要注意身体,别太累着自己。”李丽玔关切地叮嘱道。
两人简单聊了几句后,王晓东挂断电话,深吸一口气,重新回到会议室。会议结束后,王晓东并没有休息,而是带着秘书,开始了对县城的实地考察。
他们首先来到了县城的工业园区。园区里,几家工厂稀稀落落地分布着,大部分厂房都处于闲置状态。王晓东眉头紧锁,向园区负责人详细了解情况。原来,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加上交通不便,园区内的企业发展艰难,不少企业甚至濒临倒闭。
“必须改变这种现状。”王晓东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他深知,产业改革是县城发展的关键,只有推动产业升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王晓东的改革计划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县政府常务会议上,他提出的产业改革方案遭到了部分官员的反对。这些官员大多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担心改革会触动自己的利益,因此对王晓东的方案百般阻挠。
“王代县长,你的想法固然好,但我们县的经济基础薄弱,贸然进行产业改革,会不会适得其反?”一位副局长皱着眉头说道。
“是啊,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县财政本来就紧张,哪来的钱搞改革?”另一位官员附和道。
面对众人的质疑和反对,王晓东并没有退缩。他耐心地解释道:“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就放弃改革的机会。如果不进行产业改革,我们县的经济将永远停滞不前,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虽然改革会面临风险,但只要我们合理规划,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尽管王晓东据理力争,但会议最终还是陷入了僵局。散会后,王晓东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心情沉重。他知道,改革的道路充满了荆棘,但他从未想过会如此艰难。
就在王晓东陷入沉思时,一阵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来人是县委副书记赵刚。赵刚走进办公室,关上门,表情严肃地说道:“晓东,你这次的改革方案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他们不会轻易善罢甘休的。你要小心行事,别被人抓住把柄。”
王晓东感激地看着赵刚,说道:“赵书记,谢谢您的提醒。我知道改革会面临阻力,但为了县城的发展,为了老百姓的幸福,我必须坚持下去。”
赵刚拍了拍王晓东的肩膀,说道:“我支持你的想法。但你也要明白,官场如战场,有时候光靠一腔热血是不够的。你要学会保护自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赵刚才起身离开。王晓东望着赵刚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关键时刻,能得到赵刚的支持,对他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夜幕降临,王晓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他打开门,屋内一片漆黑。他这才想起,李丽玔还在省城工作,家里只有他一个人。
他简单洗漱后,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关于县城发展的新闻,看到屏幕上熟悉的场景,王晓东的思绪又回到了白天的工作中。他知道,要想推动产业改革,必须解决资金和技术的问题。他决定明天就去省城,拜访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寻求合作机会。
第二天,王晓东早早地来到了县政府。他刚走进办公室,秘书就递给他一份文件。他打开文件一看,脸色顿时变得阴沉起来。原来,这是一份关于他的匿名举报信,信中指控他在任职期间存在贪污受贿行为。
王晓东愤怒地将举报信摔在桌上。他知道,这是有人在故意陷害他,企图阻止他的改革计划。他冷静下来后,对秘书说道:“通知纪委的同志,让他们立即展开调查。我相信,清者自清,真相总会大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